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过渡,这或将成为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外贸战略升级的一大发力点。
上周末,曾参与商务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商务部相关人士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和对外经贸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对外经贸2011春季形势分析会上表示,在“走出去”战略方面,对外投资合作是“十二五”时期中国对外经贸的重要方面。
“我们认为开放大国、开放强国的标志不是进出口的规模,而是通过资本来配置全球要素的能力,现在我们的出口已超过了美国,但是美国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在海外销售的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出口的5倍。”该人士表示,“我们‘走出去’这几年有了一个比较快的发展,总体上来讲规模不大,产业层次还不高,所以‘十二五’时期,我们提出要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来过渡,从资本积聚向资本辐射过渡,争取在全价值链上获得更多竞争的优势和主动权。”
“日本对外投资比率非常高,中国也在组织战略,但像中国、印度还是作为主要的外资吸引国,虽然也在成为新兴的投资来源国,但和发达经济体来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赵忠秀在会上表示。
事实上,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并不是中国的首创。以日本的发展为例,在上世纪60年代通过对外贸易创造了经济腾飞之后,日本就逐步加快了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截至2009年,日本已经连续19年成为全球海外净资产最高的国家,也就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日本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表中,经常项目下的投资收益盈余就超过了贸易盈余,这意味着日本已经完成了从输出商品到输出资本的转变。
日本媒体认为,按照以国际收支动向来检测经济成熟度的“发展阶段说”,日本已经从一个“未成熟债权国”向“成熟债权国”走出了第一步。帮助日本腾飞的那一代日本人已经带动日本全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但逐步增加的投资盈余将继续保持这个国家的长期竞争力,削弱“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之一,中国如今也面临着一系列潜在的挑战,例如“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出现或将何时出现以及“人口红利”何时消失。尽快推进中国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不仅将使中国从全球生产中心上积累的竞争力延伸至全价值链生产中,也将缓解“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困扰。
对外资本输出将伴随着一系列的产业转移。《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阅了日本2009年的收支平衡表发现,在制造业方面,日本最主要的投资行业是电子、机电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在非制造业方面,日本最重要的投资行业是金融业以及零售业。记者注意到,这都是日本一直保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
在中国“十二五”转向对外资本输出所带来的投资行业选择上,从有竞争力的行业入手或许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上述商务部相关人士表示,一方面,中国要把具有成熟技术和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电和一般装备制造业这些产业向外转移,形成境外生产能力,更加贴近市场;另一方面,要把一些重化工业、粗加工的环节向外转移,以更加贴近资源的使用,为投资目的地带来就业,促进当地发展,同时促进战略资源的国际并购,促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提高。
“从主体方面来看,我们要培育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这是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海外建立经贸合作区、开发区的方式来鼓励中小企业,来鼓励同一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提出整体抗风险能力。”该人士在会上补充说。
在国家对企业“走出去”的辅助政策上,记者注意到,“十二五”规划已有安排。规划强调,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加快完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制度,积极商签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多双边协定。健全境外投资促进体系,提高企业对外投资便利化程度。
本文关键词:十二五,外贸升级,商品输出,资本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