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外部环境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考验尤为严峻。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型企业的打击、沿海地区的“用工荒”、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资本市场与楼市的诱惑,让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变得充满变数。
在中国,与市场接轨最紧密的往往是民营企业,它们经常能把握先机,先于其它类型企业做出战略调整。在中国谋求经济转型的当下,作为“船小好调头”的民营企业,转型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
为了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去年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新36条”等支持措施,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民营企业有理由、有信心为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难以为继的盈利模式
经济转型,中国已经谈论了30年,可是仍然在艰难进行。
长期对中国中小民企生存环境进行调查的锡恩咨询公司的姜汝祥博士表示,国家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事实上已有十多年,为何效果不显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没有真正形成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依然偏低,没有形成对企业的倒逼机制。
他认为,如果企业按照目前这种经营模式还能够继续挣钱,那么转型必然是挺难的。目前,许多企业在旧有的发展方式下已经很困难了,他们目前的利润空间很大程度上只能来源于两个因素——靠简单的对劳动力的压榨去获得利润和降低对产品的质量要求。
同时,随着汇率近期连创新高,外向型制造企业也更是雪上加霜。本月13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中间价再次刷新最高纪录,1美元对人民币6.5997元,再度创下汇改以来新高。许多厂商与客户即使签订了合同,可是随着原材料和汇率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的老板仍可能面临着亏损。
“原材料价格高涨,近期汇率又日日升,就算比之前提升了5个百分点,但接得越多,亏得越多。”这几乎是所有出口型企业的共同心声。近期的汇率连创汇改以来新高之势,如同鞭子一样,不断抽打着中国大量出口企业敏感的盈利线。
例如,芭比娃娃的生产成本是1美元,在美国沃尔玛超市标价10美元,中国的制造业工厂要从这1美元的成本价中赚取利润,而美国则在包括产品设计、物流运输、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些环节获取了9美元的价值。
像这样的在1美元里压榨利润的“中国制造”远销世界各地的同时,我们的环境也正遭受着无法弥补的恶化。什么叫转型?不是让这部分企业不去做原来的产品,而是要谋求更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由原来的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变,由原来低成本的人工和原材料向技术创新和管理要利润。不管是芭比娃娃还是牛仔裤的悲哀,单靠没有品牌与创新的竞争方式已经饱受诟病。
锡恩管理咨询公司曾总结:中国民营企业未来会面临四大“天花板”。第一是人民币的升值,这会让出口型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第二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会让相当一批中小型企业举步维艰;第三是员工工资上涨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靠廉价劳动力赚钱的模式走到了尽头;第四是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对立,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中管理层脱离一线,管理方式粗暴,造成了劳资双方的对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未来会有40%左右的民营企业面临死亡或被淘汰的危险。
经济转型成为趋势
过去,无论是从国际贸易领域还是国际投资领域,中国的民营企业都令世界刮目相看,特别是跨国收购国际知名品牌给民族产业的复兴带来了希望。然而,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既给世界经济蒙上阴影,也延缓了中国民营企业前进的步伐。
前两年,经济学家樊纲曾提出,从技术进步发展的角度,中国只有先做好世界工厂,才可能做好世界实验室,服务业才有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才可能稳固。中国将来还需要转移出两亿到两亿五的农业劳动力人口,才可能解决现在的收入差距问题。而转移农业劳动力人口的最有效方式,便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但是,我们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不能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不应只依靠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将利润的获取不要仅仅停留在制造这一环节。
我国民营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亿家,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的50%,中小企业还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一份民建中央专题调研报告《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却引起人们对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关注与不安。这份报告透露,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而目前,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2.5年、美国企业8.2年、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有1/4存活了100年以上。在一家媒体日前举办的中国民营企业创富榜评选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各项主要经营指标上均占据了绝对优势,名列创富榜主榜和经济责任榜榜首。作为一个创新型科技企业,华为公司超越了连续多年占据创富榜首位的传统钢铁制造企业——江苏沙钢集团,与华为公司一起进入十强的还包括美的集团、比亚迪、联想、中兴通讯、三一重工等企业,这些企业无一不是近年来在研究开发上进行了巨额投资的创新型企业,而过去在创富榜中上榜的民营企业基本集中在房地产、外贸零售和服装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似乎正反映了我国当前产业转型的发展趋势。
找寻新力量:创新与管理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经济发展的出路就在于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提高劳动特别是具有知识和技术的劳动在增长中的贡献,换句话说,就是要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中国经济的崛起需要依赖不断的技术创新,创新不仅使企业摆脱价格接受者的被动地位,而且更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超过机会成本的超额利润,即“先驱者利润”,从而使企业走上不断壮大之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出路也是优势。
有研究表明,大约有70%的重大创新是由已被认识到的市场需求驱动的。我国的民营经济诞生于竞争性产业领域,民营企业的产权特性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它是以赢利为目标的经济体。现代的市场竞争已经由过去单纯的价格竞争为核心转变到以创新竞争为核心,由于民营企业固有的制度优势,使其终将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专家指出,技术创新的主体则是人,一个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则体现在管理上。但是目前更多的是众多的民营企业还缺乏专业管理意识,不明白“管理出效益”的真谛。过去民营企业多是由白手起家开始,同时也由于没有规范的管理运作体系,在岗位设定和人员操作流程设定上存在经验判断,没有办法合理评估人员能力与工作量,岗位职责模糊,无形中人为制造了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事实证明,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往往是优秀管理的先行者。
专家研究发现,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三点是最关键的:一是从源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三是指引企业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重要的地方。
2011年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将成为实际行动,而经济转型对民营企业极为有利。民营企业要实现历史性的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无论是从产品、技术、设计,单纯地依靠模仿和代加工永远不会强大起来。因此,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是民营企业实现突破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