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6日,奥地利维也纳,伊朗抵抗运动全国委员会的反对者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部门外游行示威。
“如果奥巴马政府想要强硬地制止伊朗核计划,他们必须处罚自2006年开始在伊朗北帕尔斯天然气田开采的中海油公司,以及每年进口300万吨伊朗液体天然气的中石油公司。这两个公司目前都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因此现有法律能够对他们进行制裁。”
“美国及以色列某些好战分子试图发动战争的计划现在还只是个泡影。”
中伊贸易为伊朗减压?
为了能对伊朗施加更多压力,奥巴马在夏威夷的会场上与中俄两国领导人商量,但显然并没取得太好的效果。
11月12日,在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的峰会上,奥巴马对俄罗斯和中国领导人展开外交攻势,希望对伊朗核危机达成“一致回应”。
奥巴马事后表示“我和中国领导希望确认伊朗遵守国际规范和准则”,白宫的发言人也宣称中国“认同美国和其它盟国共同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
但此后不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态称,“对话与合作是寻求妥善解决伊核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施压、制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对伊朗核问题的态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新一轮危机发生后,中国官方只简单地做出过两次回应。不过,对于中国态度的分析,国内外媒体上连篇累牍。
就在中国官方坚持“合作与对话才是当务之急”的同时,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席宜兰·伯曼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在伊朗核问题上,中国不会是解决问题的一方,而是在对立的一方。”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一篇文章则认为,由于中国与伊朗的贸易,德黑兰受到的压力变得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