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一周内,两个政策关键词跃入大众视线:“汇改”和“取消出口退税”。如改革前奏曲般让人体会到中国政府从08经济危机时期的“经济软着陆”向“硬着陆”的风格转变。政策一出,在大宗品尤其是钢铁有色行业引发一场“恐慌”。那么,聚烯烃行业是否也将被累及?
事件背景:
事件一:上周六,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本周二,人民币中间价就创下汇改以来新高6.79。
事件二:
本周二,财政部发布了一则《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内容如下:
财税[201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下列商品的出口退税:
1. 部分钢材;
2. 部分有色金属加工材;
3. 银粉;
4. 酒精、玉米淀粉;
5. 部分农药、医药、化工产品;
6. 部分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玻璃及制品。
取消出口退税的具体商品名称和商品编码见附件。
具体执行时间,以“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海关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
附: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清单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笔者认为,汇改和调税对市场的影响必须联系起来看,两者对国内经济的意义均和复强调了N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
汇改=或≠人民币升值?
在上周末的时间点宣布汇改,更像是在G20峰会召开之前作的一个政治决定,而非经济决定,其影响的象征性多于实质性。无论从央行的表态措辞还是汇改三日来的汇率变化看, “汇率弹性”与此前大众媒体所关注的“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完全画上等号。虽然为阻止投机者通过人民币升值获益,第三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升反降。但人民币升值压力从政治和经济角度依然非常大。因此,无论是“弹性”还是“升值”,只是流于表面的措辞问题。
从2005年人民币升值的代价看,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打击毋庸置疑,2005-2008年间,受创的主要是位于珠三角的以出口外贸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在此次汇改中,无疑下游制造企业将再次遭受出口成本上升的打击。
主要损失在于人民币升值进程中的汇率损失,以及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等增加,附加值低的成本竞争型产品全球价格优势将被减弱。竞争力弱的中小制造业将被淘汰出局,他们会首先在中国的经济转型的第一阶段支付代价。当然,塑料行业下游也将被包括在内。但行业损害程度将由升值进度及幅度有关。
取消退税,塑料行业遭殃么?
此次取消退税是我国自2008年下半年针对外需回落重启上调出口退税以来,首次对这一政策进行反向调整。此举对外可能会安抚一直批评中国钢材出口补贴的美国和欧盟,对内则是打击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此次被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共有406种。清单中,笔者摘取涉及到塑料的部分产品,有以下几个税则号:
3915100000 乙烯聚合物的废碎料及下脚料
3915200000 苯乙烯聚合物的废碎料及下脚料
3915300000 氯乙烯聚合物的废碎料及下脚料
3915901000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废碎料及下脚料
3915909000 其他塑料的废碎料及下脚料
以上几类塑料下脚料均属于出口量极少的产品。以乙烯聚合物的废碎料及下脚料为例,2009年全年进口量为220.6万吨,出口为1963吨,与庞大的进口消费量比,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幸运的是在名单中未曾看到基础塑料和明确的塑料终端产品,从微观供需层面看,单单此次取消退税本身对聚烯烃产业难以产生影响,表面上市场参与者大可舒口气。
虽然政府旨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国家在人才储备、法制、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尚未准备齐全,像欧美国家那样在完全的市场上单单借助汇率等价格信号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进而使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难度很大。因此,随之而来的改革必须是套“组合拳”。
从此次两项举措发布的时间间隔看,产业调整步伐在加速,取消出口退税是加速产业调整的“暖身”。也就不排除,塑料加工业也可能在未来被划入调整退税行列。与其说,“人民币升值”和“取消出口退税”给市场带来恐慌,倒不如讲“产业结构调整”将威胁下游中小制造业的生存。因此,其影响目前仅是心理层面的,而实质影响应是中长期和深远的。
正所谓“皮不存,毛将焉附?”,一旦接下去的重拳如果涉及聚烯烃下游终端制造业,那么原料塑料市场也将在未来无法避免需求萎缩。因此,未来政府所进行的更多政策改革需要行业人士细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