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际油价近日来大幅跳水行情的影响,中国政府对国内油价仍采取“按兵不动”的态度。国际原油基准价格徘徊74美元。
国际油价现惊天逆转 国内油价“7时代”脚步放缓
依照最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5月14日应该是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窗口期。截至当日,三地(日辛塔、迪拜和布伦特)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变化率站稳4%红线,这意味着国内成品油调价条件已充足,“7时代”近在咫尺。
但受国际油价近日来大幅跳水行情的影响,中国政府对国内油价仍采取“按兵不动”的态度。连续数日,国际原油基准价格从86美元急剧跌至目前的74美元附近;此外,由于投资者担心,欧元区经济复苏步伐或因债务信用危机受阻,进而导致能源需求下滑,前一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突破2009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纽约商品交易所六月轻质低硫原油期货合约报每桶69.99美元。
什么让油价“过山车”?
5月2日,欧元区国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达成协议,联手向希腊提供总额达1100亿欧元贷款的救助方案,随后欧洲股市却表现“高开低走、小幅回落”的走势。两天后,全球主力市场股市暴跌,道琼斯指数在5日盘中下挫近千点,市场曾一度陷入恐慌。5月10日,欧盟成员国财长宣布了一项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努力确保希腊危机不会蔓延,从而带动欧美股市和国际油价上涨。
但鉴于投资者仍担心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资本市场方面,大量资金撤离,能源、农产品(14.80,0.32,2.21%)以及大宗商品等领域出现大幅下跌,而出逃的避险资金则流向黄金、美元,国际金价曾一度突破1200美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美元指数也由82升至85,进而从侧面“助推”了国际油价跌势。
市场供求方面,据国际能源署(IEA)、美国能源部信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等三大机构对石油供需的预测可见,目前市场对经济基本面仍持谨慎态度,认为需求复苏基础尚弱。深一层解读:石油市场的基本面影响了石油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进而直接表现国际油价的“起承转合”。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一直在寻找新的动力平衡。有专家认为,从经济史与美元走势历史的角度观察,美元指数能否有效站稳“90”,是债务资产周期与债权资产周期转换的分水岭。此前,奥巴马总统曾在华盛顿表示,如果美国经济强劲,则将维持强势美元政策。这是美国决策层对美元政策转向的明确表达。由此可见,一旦美元在中期内保持强势,必然会压制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但以欧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以黄金价格计价的石油价格则可能较为稳定。总体而言,油价仍将维持高位运行态势。
此外,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泄漏事故更抑制了原油开采的进程。由于经济复苏对油价的刚性需求效应显著,因此环境成本、资源约束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等因素自然制约了石油生产,进而推高了国际原油价格。
中国油价“玄机”在哪?
中国国内油价调整机制始终滞后于国际市场变化,同时,政府出于经济与社会等目标的考虑,又将国内成品油价格确定在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之下,但是,面对此种价格管制,不仅没有赢得市场的掌声,反而导致油企、下游的消费者等各方利益受损,相关各方怨声载道。
短期内,终端石油消费者可享受到因价格管制而生产的低价石油,但长期来看,当价差拉大时,一旦油企扩大石油出口,炼油企业减少炼油甚至停止生产,加油站选择惜售,市场油品供应必然不足,导致结果就像2003年以来频频发生的“油慌”现象,而终端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则成为最后买单的对象,承担巨大损失。
对于石油企业来说,严格的价格管制在客观上助长了石油垄断企业以增加出口油品、减少市场供应的办法,来抵消价格管制导致的亏损或者逼迫政府调高成品油定价。由此导致石油价格上涨的压力日趋加大。而政府对油企的补贴,更多的被视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环节,在社会大众看来,由于油企天生享有垄断地位和特权,这种补贴是有悖公平竞争原则的,最终政府的财政支出仍由消费者支付。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的两难选择均源自政策目标的多元化,当前情况下,油价接轨时机显然不成熟,政府也远未准备好。如鲁莽接轨除了势必加剧当前“超八”的通胀压力,并且国内石油市场基础建设也未到位。就当前主要矛盾来说,仅占GDP0.2%的燃油补贴上尚不足以给政府财政带来太多麻烦,不过从中长期角度分析,油价接轨大势所趋,政府应及早准备。
后续
尽管无法排除国际油价在短期内重回30-40美元/桶的低位可能,但我们始终不敢奢望改变市场环境,再次享受低油价时代的惬意生活,因此目前,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方式。主权债务危机甚至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能源危机及其带来的环境和气候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