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领域专家4月6日表示,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加工贸易。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6日下午在外交部举行的记者会上就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金融改革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张燕生说,改革开放后,中国形成了两个生产和贸易体系,一个是以本土企业为主的一般贸易,另一个是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加工贸易。二者对中国贸易顺差的贡献大不相同。
巴曙松说,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进行涉外加工贸易、参与全球产业链的跨国企业。中国本土企业并没有直接参与全球产业链,其贸易是逆差,而这部分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承受一揽子结构调整和汇率升值的压力非常重要,因为这直接涉及到就业问题。
张燕生说,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中、小型企业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反应不同。很多出口型跨国公司认为人民币升值对其影响很小。这些跨国公司绝大部分的产品价值链是全球配置。在中国配置的部分主要是使用低成本劳动力和低成本配套,如包装、塑胶、五金等。用人民币支付的本地成本占总成本很小的比例。
张燕生说,通过调查发现,人民币升值对本土中、小型企业的影响很大,因为它们不仅没有全球价值链的配置,而且在转型升级方面的努力空间有限。如果人民币连续地大幅度升值可能会超过这些企业的可承受能力。
关于是否扩大人民币汇率单日波动幅度,巴曙松认为,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比仅仅强调汇率水平更重要。应让各种需求供给和不同看法在市场上得到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