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夹击之下的中国出口贸易企业步履维艰,在巨大的受迫性压力面前,中国贸易如何求存?
对内,必须转型。2010年,“转型”成为中国经济最主要的关键词,其中之一就是面临由外到内的转型。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过去一直依靠外贸拉动的增长模式提出挑战,过多依靠外需拉动不可持续,靠内需拉动才是稳固的长久之计。世界银行国际贸易问题咨询专家赵龙跃表示,前三季度我国外贸出口总体表现可概括为外需减弱、顺差缩小,这基本上反映了全年的趋势。
然而,我国外贸出口创造了大量外汇和国内就业,而内需的拉动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少专家建议,即使现在外需市场不稳定、外贸出口遭遇瓶颈,但不能忽视甚至放弃外贸。因此,应该在努力扩大内需消费的同时,稳定出口。
这也就决定了——对外,必须破墙。仍然以贸易为主要增长点的中国必须另寻出口,而从现阶段的努力来看,政府的对外着力主要在四个方面:首先,尝试货币出口。11月24日,中俄宣布双方决定用本国货币实现双边贸易结算。当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结算货币美元和欧元汇率都剧烈波动时,中国尝试着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规避风险,并通过扩大本币结算打破美元主导带来的不平衡。其次,连接能源出口。9月27日,中俄两国目前最大的双边项目——原油管道工程全线竣工。作为一个资源消耗大国,中国尝试直接同资源出口大国达成一种能源与金融的战略联合。第三,打开非美市场“出口”。今年我国对印度、俄罗斯、南非、巴西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速度,均高于对欧、美、日的出口增长速度。最后,寻求海外并购“出口”。今年3月,吉利集团为“避开公司作为一家中国汽车生产商可能面临的贸易保护和汇兑风险”,在瑞典哥德堡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金融危机下,许多中国企业跃跃欲试,试图通过海外并购绕开贸易壁垒。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世界经济贸易研究部主任梁艳芬表示,内需和外需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下一步转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外需和内需两方面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平稳协调发展。
旁白
面对着巨大的外贸障碍,中国正从内外两方面破墙。然而,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政治和经济利益交织的压力,也决定了中国对外破墙不会在短期内取得理想结果。对于即将到来的2011年,许多机构和经济专家的预测依然保守。贸易是全球共同利益增值不可缺少的途径,然而,在后危机时代,贸易却成为一些国家的玩偶。
从贸易的本性来说,或许只有在全球经济重新进入景气期时,才能得以还原。而对中国来说,其它主要经济体对自由贸易态度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增大了与其它经济体摩擦的概率。而要减少这种风险,只有减少经济对贸易的依赖度。实际上,这意味着中国依然必须从内部重组上来改变这一受迫格局。而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年能否令这一重组的步伐加快,将决定包围在贸易领域上空的硝烟,是否还会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