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督察组走到哪里,哪里就刮起减排风暴。钢铁行业占我国能源消费1/6~1/5,作为耗能大户,在这场节能风暴中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钢铁企业停产限产,行业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钢价反弹。但是,行业产能过剩的整体格局并未改变,短期冲刺政策过后,供给压力或再凸显。
钢铁行业首次主动减产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然而,节能降耗任务上半年不降反增0.09%,直接把剩下的5.29%的降耗任务的难度压至下半年。
8月底,国务院组成6个督察组,对河北、山西等18个重点地区进行节能减排专项督察。对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地区,有关部门将督促其实施预警调控,完不成目标的官员将被追责。'时间紧、任务重',地方政府对本地区产业'痛下杀手'。
8月份以来,相继采取措施的浙江、江苏、山西和河北四省,钢材(4279,50.00,1.18%)月均减产量已经达到了今年前7个月月均产量的27.52%。
从能耗指标来看,国有企业优于民营企业,大中型企业优于小型企业。因此,此次限电、强制性停产主要针对的是民营小型企业,而小型钢企的品种主要集中在建筑钢材,拉闸限电对建材市场的钢材供应影响最大。同时,由于四季度协议矿价格下降10%左右,成本部分锁定后,这场节能风暴中,大钢企反而是受益方。
与之前只管落后不限制新增不同的是,此次拉闸限电的强制减排直接对存量供给进行主动调节,有效降低了钢材产量。目前受影响的18个省市均为国内产钢大省,粗钢总产量超过全国总量的75%。9月份国内粗钢产量将明显减产,并有可能成为自2009年6月以来日均产量最低的月份。中联钢预测,如果往后的3个月依然不折不扣地执行9月份的限产力度,全国粗钢产量累计将限产达2020万~2240万吨。
2002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还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减产,仅在2008年金融危机经历了一次快速的被动减产。若钢铁企业减产规模继续扩大,供给端将会萎缩。需求端来看,短期呈现乐观的局面,9、10月份是钢铁业的传统消费旺季,下游行业如汽车、家电、建材等的新订单均表现旺盛。并且,由于下游行业原料库存水平较低,未来主动增加原材料积累的可能性很大。
主动减产带来的供需调整,将会对钢价产生正面影响。
出口回流产能过剩成定局
但是,拉闸限电并不能扭转行业产能过剩的整体格局。
从2003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出台多种手段抑制产能过剩和推动节能减排,但却未能阻止钢铁产量'越淘汰越增加'的怪圈。
2009年,我国淘汰落后的炼钢、炼铁产能分别达1691万吨、2113万吨。然而,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钢材库存量已经上升到1600万吨。中钢协预计,2010年我国新增粗钢产能增加3200万吨,达到7.5亿吨,而实际需求仅为5.97亿吨。
2009年10月19日,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在京召开信息发布会,鼓励'走出去'成为中国政府对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引导方向之一。然而,走出去的钢铁企业遭遇到多个国家的反倾销、反补贴(下称'双反')阻击。出口回流进一步加大了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数据显示,中钢协的会员企业2008年全年对美国出口无缝钢管为229.23万吨,受双反立案调查影响,2009年锐减为40.64万吨。今年8月,我国钢材出口继续大幅下滑,同比增速回落至34.62%,环比则大幅下降了38.5%。
后续控制是关键
鉴于过去钢铁调控政策对总供给限制的普遍乏力,此次政策调控虽然严厉,后续的实施效果仍有待观察。
以往的经验来看,一旦钢材价格上涨,闲置产能必然纷纷复产,供给压力将再次剧增,转而压制钢价上涨。
中国几乎各主要省市都有钢铁企业,尽管很多小钢厂规模只有30万~50万吨,但对地方政府来说,带来的GDP和税收仍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此次遭遇强力减排的唐山市,2009年全市财政收入为413.3亿元,其中的1/3来自于当地钢铁业的贡献。短期内,节能减排带来的'损失'很难由其他产业的发展'补偿',地方GDP和财政收入的损失不可避免。从现实角度来讲,地方政府显然难以承受。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规划,2010年列入淘汰落后范围的企业生铁产能为3524.6万吨、粗钢产能为876.4万吨。如果此次拉闸限电的部分产能在明后年列入到淘汰产能,则对钢铁供给的控制具有长期效益,否则当前的限产也仅是短期行为,难以对钢铁行业的长期发展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