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用制度创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该法规被认为是PPP推进的基本法。
此前,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创六年新低,分析师普遍认为政府刺激政策将加码,PPP正是基建的重要发力点。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预计,财政方面,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规模可能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PPP和“城镇化建设基金”都有望将成为基建的发力点。
民生证券宏观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也表示,目前各地方政府正在加紧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弥补43号文带来的融资缺口。一方面,加快推出PPP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城镇化基金模式绕开43号文的监管,接力地方融资平台解决融资问题。
不过,被寄予厚望的PPP在中国仍在起步阶段,尚有许多法规不完善之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多部委和相关部门出台文件中均明确需要发展 PPP模式。
全国人大法工委委托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1月份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财政部牵头成立PPP中心,并公布了关于如何订立PPP项目合同的操作说明。上周,财政部还公布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明确提出,开展PPP项目要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注意防范风险。
PPP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即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通过使用者付费和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监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价格和质量。
因有助于控制政府性债务,缓解财政压力,近年来PPP模式日益受到中国官方的重视。财政部长楼继伟此前曾要求,2015年推广运用PPP模式要有新的突破。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中国政府在债务高企的同时,财政收入也在减速,收支矛盾凸显。2014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6%,创23年来新低。而截止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0万亿元人民币。
据民生证券统计,目前省市级地方政府共推出总额约为 2 万亿元的 PPP 项目,其中有9000亿项目公布了具体的项目投资额。到目前为止,签约的项目约为 3350 亿元, 占总额的 1/6。在未签约项目中,主要为交通设施、社会事业、水利工程、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