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目前环境问题的重大原因之一,就是来自于机制性的资源粗放低效耗用状态,所以化解雾霾等环境威胁,要以经济手段为主。”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从全国各地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来看,2015年国内环保产业总产值将大大超出这一数字。
贾康认为,“在我国,一般商品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基本实现市场化,而"从煤到电"的产业链上,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比价关系与价格形成机制扭曲、非市场化状态。”
环境商会会长文一波表示,在国际上,工业减排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即排污企业以合同的形式通过付费将产生的污染交由专业化环保公司治理。
“一方面排污企业由于采用专业化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达标排放率;一方面政府执法部门由于监管对象集中可控而降低了执法成本。此外,还刺激了环保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三得。”文一波认为。
威立雅水务中国区副总裁、环境商会常务副会长黄晓军表示,近年来,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已在我国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领域得到试行,取得显著成效。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也尝试着采用此种模式以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文一波认为,随着产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推广,我国环保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发展方式也在不断地延伸和转变。比如,企业从工程设备转向投资运营等环境业务,从单一产业链环节转向横向、纵向的全产业链,从注重项目拓展转向注重企业并购。
贾康表示,“在产业链上,由煤炭到用煤炭去发电,到千家万户用电,这个传导链条影响的是比价关系,使我们大家在用电和使用高电力消耗物品时,感觉到比价关系的变化对自己的利益有影响,出于经济利益,就会考虑节约。”
文一波建议:第一,地方政绩考核应淡化GDP指标,强化PM2.5、COD等综合环境质量指标和生活幸福指数指标,切实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爱民生同步进行。
第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环境执法风暴。借助新《环保法》的实施,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应针对高污染企业展开全面排查,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释放出污染治理市场需求,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第三,强化环境社会治理,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环境立法将得到有效执行并进一步完善,环保产业也将随之获得发展契机。其中,应着重加强对环境PPP和第三方治理项目参与各方履约责任的监管。
第四,将环保产业打造成真正的支柱型产业。国家应督促地方政府尽快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产业政策,并进一步探讨、研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将环保产业真正打造成与房地产、互联网一样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