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逐渐向服务业转型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新常态呈现出一幅崭新的图景。中国经济进程的新方向是经过多年逐步形成的,而全年7%左右的经济增长的定调也指明了新常态的方向。”在3月22日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新常态下中国的发展与改革”单元上,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卓华以“什么是经济常态”为切入点指出,中国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一方面仍在着力创造足够的就业;另一方面,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可以为达到其增长目标所需要的改革提供充足的动力和条件。
深化改革适应新常态
“过去走的那种靠盈余、靠顺差的发展道路可能将无法再继续下去,因此,必须要以消费填补缺口,这意味着扩大中央政府消费或者增加居民消费。后者会要求提高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在短期内最佳方式是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英卓华建议,在短期内,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财政手段来达到该效果,从而实现较平稳的过度。如此,才能有效避免经济放缓的速度不会超过我们的预期。
英卓华指出,例如土地制度、财政、金融体系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等配套改革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改变地方政府借贷的模式,改变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此外,还应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包括农村建设用地交易权和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等,“这些都是已在实施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目前我们也已看到其取得的明显进展。”英卓华说。
在英卓华看来,中国的行动之迅速,不仅与其自身过去的表现相比,而且与其他需要进行结构改革的经济体,包括几乎所有其他G20国家相比亦如此。“但我们没有时间沾沾自喜,重要的是要将改革坚持到底。”英卓华认为,改革议程的下一个阶段将会更加艰难。
英卓华强调,中国未来的改革之路将与过去采取的措施有很大不同,将需要坚持不懈和充分的耐心,因为结果可能不会像成本和负担那样立即显现出来,而是要在阵痛和代价之后,方能取得效果。
使经济增长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英卓华指出,要让中国经济变得更加可持续、更加有效,必须做出以下几个改变:
首先,使增长更具包容性。“从增长与发展的角度来说,机会均等是关键。”英卓华强调,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城乡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经济适用房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些改革都不容易。但改革的回报将会是巨大的:更多自由流动的城市劳动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且能提振急需的消费需求。”
有利提升均等性的另一个改革领域是医疗。中国在过去五年显著扩大了医疗保险覆盖面,覆盖人口比例超过90%。下一轮改革应着重提高医疗质量,同时控制医疗费用。中国在未来数年所做的抉择,将决定其能否以经济有效的方式照顾快速老龄化的人口,遏制快速上升的慢性病发病率。“明确、管理和监督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同样可以有利于促进更加经济有效的服务提供。”英卓华说。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也可以增进均等性。随着中国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加,中国需要确保人民能在他们生活所在地获得医疗、教育和养老金。为保证向辖区提供优质服务,中国可以采取“人随钱走”的原则,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作为主要资金来源,而不是像目前这种与共享税和专项转移支付相比处于次要地位的状况。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对地方政府提供服务改善民生实行问责。
其次,使增长更具可持续性。英卓华说,中国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将绿色雄心与绿色治理匹配起来,这就意味着要建立正确的制度、改进环境政策工具,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官员追求环境目标。
“中国希望使经济增长更高效、更可持续。进行中的财政和金融改革非常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才与储蓄的作用。这是一个开端,但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英卓华举例表示,包括明晰各级政府的职责、加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基础、进一步开放利率以及建立适合中国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的货币政策新框架等。
新常态之路需顶住压力
“法治也同样重要。法治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同时充分保护国内与国际范围的各类产权。”英卓华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中,这些原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得到落实:
第一,中国可以继续推进对社会资本的行业开放。中国已在上海自贸区以及其他地方开展了有效的改革试点。在全国推广限制类行业负面清单,可以加快这一进程。此外,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在未来促进增长与就业方面大有空间。
第二,要实现提高效率和促进创新,就需要加强竞争。中国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独立的竞争管理机构,公平查处非竞争性行为,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将竞争政策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三,中国可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全面实行允许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改善国企的治理方式,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国企的透明度、加强管理层问责和硬化预算约束,对于提高国企经营效益和实现高效增长至关重要。
英卓华说,中国所追求的改革从深度与性质上来说不仅任务艰巨,而且也是前无古人的。改革往往面临权衡取舍,而且会引发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在通往新常态之路上,必须要顶住放慢改革步伐或削弱改革力度的压力。如果中国设法将真正包容、可持续和高效的增长模式付诸实施,就有可能实现对于中国人民、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