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今后将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即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业内专家认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促使运转多年的土地财政之船“调头”,消除地方政府推行土地财政体制弊端。
临近年中,土地市场传来一种不同寻常的消息——北京等地的土地市场6月份迅速“降温”,而此前人们经常听到的是“硝烟弥漫”的土地拍卖争夺战,并且新“地王”频频出现。对于此种情况,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全国土地市场及“土地财政”趋向调整的信号,或许从现在开始“土地财政”将在调整中迎来变革的阵痛。
从“火爆”至“降温”
今年上半年,我国土地市场经历了从4月份之前的“火爆”至五六月份骤然“降温”这一“过山车”式的变化。
从年初开始,国内到处都是土地争夺战,新地王频频出现。从整个上半年看,土地拍卖收入(构成地方的土地财政收入)同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从6月份看这一指标却呈现环比和同比双双大幅下降的局面。
有市场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北京累计土地出让金达109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1%,创2004年土地招拍挂以来同期土地出让金额最高纪录。其实,超过千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是在4月底之前成交的。而5月份仅成交4宗商业地块,6月份仅成交1宗工业用地,北京土地市场明显转淡趋冷。
来自易居中国的研究数据表明,截至6月23日,2014年上半年全国住宅用地成交总价为4908亿元,同比下降10.03%。具体来看,一季度为上半年土地出让集中期。其中住宅用地成交总价就已经达到3324亿元,占上半年成交总价近7成。进入二季度,从数据来看,5月土地市场成交数据似乎进入“拐点”,6月份土地成交达到上半年的最低点,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66.93%,土地市场似乎正在迎来调整期。
从年中开始土地市场或土地财政骤然降温,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土地市场的宏观环境、信贷调控、供求关系等因素造成的。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低成交、高库存的现状使得房企销售回款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定向降准”在给小微和“三农”带来金融活水的同时,并没有给开发商补充“血液”,房企融资处于困境之中,使得大量房企现金流备受考验,去库存、回流现金成为房企的紧迫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房企们“囤地”有心无力。此外,为了减少地块流拍现象的发生,国土部门有意放慢了土地出让的节奏,尤其是住宅用地,6月份甚至出现了供应“停滞”。
降温带来哪些“利好”
土地市场成交的降温,在给开发商和地方财政带来“利空”的同时,却给民生和宏观经济带来“利好”。
土地出让金可能出现“拐点”并在今后一个时间段内有下行趋势,让“刚需们”看到了房价下降并可能让其买得起房的希望。众所周知,住宅用地的拍卖收入最后都打入房价成本,土地成交金额往下走意味着进入房价的成本将趋于下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如二三年,则可能使目前的高房价得到合理调整,这将有可能使购买首套房和改善住房的老百姓买得起房。
土地市场成交的降温甚至下降,将使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又多了一些有利条件。在新一届政府领导下,中国经济正在打造升级版,即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提质增效。但是,由于多年实行土地财政,各地经济事实上都是以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土地财政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基本收入来源,导致地方政府既不想改变这种畸形的经济结构,也舍不得割下土地批租收入这块“肥肉”。如果在经济基本面和宏观调控引导下,使土地市场趋于降温,土地财政不再成为地方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这将迫使地方政府寻找新的收入来源,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来保持经济增长,这将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之大幸。
财税改革促土地财政“调头”
日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今后将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即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业内专家认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促使运转多年的土地财政之船“调头”,克服地方政府推行土地财政体制弊端。
近10多年来,各地通过土地市场的招拍挂方式催生土地成交金额持续大幅度增长,从而抢收土地财政,满足地方维持GDP高速增长和改善形象工程等需要。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构成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分别为3.15万亿元、2.69万亿元、4.1万亿元。许多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已占到地方财政总收入的50%至70%。各地推行土地财政的弊端百出,如促使房地产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房价反复上涨使老百姓买不起住房,不断催生房地产泡沫,使潜伏的财政金融风险不断加大。
设立房产税和资源税,已成为深化财税改革的一项必要措施,这将使地方获得新的财政收入来源,不必过度依赖土地批租。这项改革落地,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土地财政的弊端。
今年上半年,中央决定地方债券自发自还的试点扩大至10个省市,现在广东已开始试点。此项改革使让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得以匹配,给地方开辟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批租收入偿还地方债务的风险,甚至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发放在地方融资平台上贷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