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银监会发布通知:从2014年7月1日起,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主要调整内容包括币种计算口径、贷款计算口径和存款计算口径三个方面,其中对流动性和资金成本及利率水平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贷款计算口径和存款计算口径的调整。
新的贷存比考核办法将“商业银行发行的剩余期限不少于1年且债权人无权要求银行偿付的各类债券所对应的贷款”、“支小再贷款所对应的小微企业贷”和“商业银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转贷资金发放的贷款”都排除在存贷比考核的分子——贷款统计口径之外,同时,将“银行对企业和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及“外资银行吸收的境外母行1年期以上存放净额”加入在存款统计口径中,这样一进一出,商业银行贷存比考核的压力大为纾解。
我们看到,上半年,整个货币政策的走向基本是“定向”旗帜下的一轮又一轮“微宽松”。
4月份,国务院决定在货币宽松政策方面采取“局部降雨”的方式,央行对县域以下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定向降准,以“机构定向”的方式支持三农信贷。
6月份,央行进一步扩大降准范围,对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的三农、小微信贷定向降准,从“机构定向”升级成“业务定向”,局部降雨演绎成开渠引水,宽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但基本上还是围绕货币宽松,以降低三农、小微企业的资金成本为主要政策目标。
而调整存贷比口径,意味着流动性政策从货币宽松走向信贷宽松,结构性宽松政策更进一步。
数据表明,201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贷存比为65.89%,离75%红线尚有一段距离;但从结构看,五大行里面交行、中行和建行年报中贷存比超过70%,股份制银行里面民生、中信、浦发、光大银行(601818,股吧)等贷存比在72%以上,而部分中小城商行等的贷存比甚至更高,超过了监管红线,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作为信用扩张主体,贷存比压力减轻有利于其加速信贷投放。
根据测算,以目前的银行存贷规模来看,如果贷存比下降2个百分点,能释放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以上。因此,贷存比考核的放松,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一方面带动广义流动性增长,另一方面提高银行的盈利空间。
从监管来看,这次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也是127号文件“非标回表”后信贷政策上“堵邪路,开正路”的对冲之策。通过这种“放宽表内,挤压表外”的对冲,一方面缓和规范监管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压力,另一方面缓解收紧银根银行可能给流动性总量造成的收缩效应。
而这次贷存比的口径调整,实际上是定向的信贷宽松政策,从规模上看,释放给三农小微的信贷资金不超过3000亿元,能够释放的流动性量能有限,但从长远的政策意义来看,把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纳入存款,实际上是鼓励银行发行大额存单,并以此作为产品入口,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体现了监管层更意在未来增量的调整。
由于大额存单的流动性好、安全背书更高、可质押等特征,可分流部分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资金,扩大银行存款资金来源,降低负债端波动性,改善银行贷存比。当然,大额存单规模的增长也有提高银行负债成本的副作用。
另外,从货币基金协议存款和银行理财存放的同业存款没有纳入存款计算口径来看,银监会对同业存单和协议存款等同业融资的稳定性、潜在监管套利问题仍持谨慎态度。
总而言之,在2014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银监会以调整贷存比口径作为上半年定向宽松政策的收官,表明货币政策托底经济、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基调目标未改。如果经济下行风险继续增大,不排除进一步出台加快资产证券化、放松地产融资、降低基准利率等力度更强的宽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