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西江经济带将打造中国发展新增长极
7月1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珠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要求努力把珠江—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
分析人士指出,这意味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西江经济带的打造除了将平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外地区的发展外,同时也将把西南地区和珠三角串联起来,推动整个西江流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专访时说道。
涵盖云贵两广四省16.5万平方公里
珠江-西江流域作为国内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流域,上接云贵、纵贯两广、下通港澳,覆盖人口约1.2亿,被称为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珠江—西江经济带是一个区域经济板块的概念,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面向东盟开发合作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其中,该区域的广东省已明确将广州、佛山、肇庆、云浮4市纳入规划范围。数据显示,广东省的这四市面积合计33911平方公里、占全省18.9%,人口合计2650万,占全省25%,GDP约占全省四成。
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涵盖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7市,区域面积达16.5万平方公里,2012年末常住人口5191万。其中,又以以南宁、柳州、梧州三大城市为核心区域,半径约200公里,面积77561平方公里,占全区32.65%,接近三分之一,而GDP总值却占全区近一半,是广西核心经济圈。
此外,根据该流域特点,或将广西桂林、玉林、贺州、河池等市以及西江上游贵州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安顺,云南文山、曲靖的沿江部分地区作为规划延伸区。
本次国务院批复指出,《规划》实施要以推进协同发展为主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着力打造综合交通大通道: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珠江-西江生态廊道:坚持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统筹协调,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坚持民生优先,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开放引领,着力构筑开放合作新高地,努力把珠江-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在今年6月份国新办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就曾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珠江-西江经济带”一旦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在南方地区将形成由长江、珠江两大国家级战略全覆盖的新的区域发展格局。
国务院的批复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和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指导和帮助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会同广东、广西两省区人民政府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
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志勇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促进形成西南、中南地区新的横向发展主轴,实现东西部联动发展和珠江—西江沿岸省份之间的互利共赢。
“泛珠合作”推进打造新增长极
国务院的本次批复强调,广东、广西两省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推动《规划》实施;加强地方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规划》的衔接,依法落实《规划》明确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按规定程序报批。
有观察人士认为,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从2003年提出的“泛珠三角”合作全面升级。“泛珠合作”将从区域性战略打造中国南部地区新经济增长极。
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利用泛珠三角合作的平台的建设。这样,借助粤港澳资金相对充裕以及港口、航运业的丰富经验,广东、广西和沿江各省可把珠江、西江经济带打造成珠三角辐射带动、贯穿我国东西部的一个重要开发轴,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广西与广东、云南、贵州相邻省份合力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合力不断增强。早在2012年12月,在海南召开的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决定,当年泛珠各省区要重点加强六个方面的合作,其中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是其中之一,提出滇黔桂粤港澳要加强沟通合作,联合争取国家发改委牵头在国家层面组织编制《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共同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珠江-西江流域协调发展机制。
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培楠曾在今年初提出,国家城镇化战略蓝图,应由“两横三纵”改为“三横三纵”。增加的这“一横”,就是在陆桥通道与长江的“两横”基础上,增加珠江-西江经济带。王培楠认为,将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与大西南的辽阔腹地联系起来,是区域发展的大手笔,这是“陆桥通道”与“长江经济带”所无法代替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曾对外表示,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可调动广西各地乃至周边省份和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参与的积极性。西江经济带通过加快发展,可成为南方重要的开发轴带、大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段、大珠三角功能辐射的承接地、大西南开发的先导地区和大中华向南开放合作的前沿基地,不仅有利于加速沿江产业和城镇集聚,还将给有关区域和相关行业带来重大投资与合作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其靠近港澳的地理位置和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承接了以香港、台湾为主的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但是随着该地区人工费、土地使用费的上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多种因素促使珠三角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向有承接能力的地区转移,以便腾出空间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牛凤瑞向《中国联合商报》介绍,西江和珠江相通相连,广西广东两省区又同属岭南文化辐射地,因此西江经济带在承接珠三角经产业转移中,具有很强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可是说是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最佳之地。
“随着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接珠三角产业的转移,西江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也将跟进。”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西江经济带城市主导产业将由轻工业转为钢铁、冶金、电力、化工等重工业。
为适应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广西近日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开展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初步确定实施十二大类166个项目,总投资6300多亿元人民币。
珠江—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再起航”
7月1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珠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此,分析人士指出,珠江—西江这条沟通南中国东西的“黄静水道”将会迎来航运发展“再起航”。
交通基础设施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引导产业与人口科学布局,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重要前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此前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珠江——西江把西南地区和珠三角串联起来,推动整个西江流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据广西日报报道,依托国务院的本次批复,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广西下一步将继续强西江交通大通道建设,提升港口能力建设和现代化水平,推进两广经济一体化合作。
珠江—西江流域作为国内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流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水运大动脉,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它起源于云贵两省,横跨两广,汇合于港澳,贯穿四个省会城市、40多个地级市、200多个县,涉及GDP一万多亿元,是西南地区出海水运主通道,也是构筑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体系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出海通道和沟通广东及港澳的重要纽带,在国家内河运输中具有重要地位。
据广西媒体报道,未来5到10年,西江经济带将按照“打造通道、畅通联系、干支结合、完善网络,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思路,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实施“通道支撑轴带发展、交通区位引导布局、服务网络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交通引领战略。
根据广西发改委的测算,如果对西江进行合理开发,整条西江水系相当于20条铁路的运力。“就成本而言,铁路运输每公里每吨的成本是0.15元,公路是0.5元,水运成本是最低的,只要0.04元。从广西西江经济带的产业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的定位来看,大力发展水运无疑是比较合适的选择。”牛瑞凤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近年来,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和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影响力日益扩大,成效已经显现。2009年以来,西江黄金水道累计完成投资160.9亿元,年均增长98%;内河港口吞吐能力从2009年的5607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9000多万吨,内河港口吞吐量从5496万吨提高到9497万吨,内河货运量从7571万吨增加到1.4978亿吨。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带动沿江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事业发展、百姓生活改善等间接效益也日益凸显。
西江干线对沿江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量来自贵州、云南等地的煤炭、化肥、钢材等物资取道西江到达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出海,四川、重庆的部分物资也经由西江出海。近年来,中远、中海、中国外运等一批物流企业挺进西江沿岸地区,西江干线逐渐成为沿江企业的“生命线”。
据广西媒体报道,未来,珠江——西江经济带将以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南宁—崇左—凭祥国际通道为辅轴,以南宁—梧州、柳州—梧州、柳州—来宾—南宁、南宁—百色4个通道及南宁、柳州、贵港、梧州4个综合交通枢纽为基本骨架,打造网络设施衔接完善、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也意识到应在“黄金水道”的建设上加大力度。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培楠认为,广东作为西江经济带的下游,更有潜力去拓展黄金水道的广阔市场价值,“如果广东把西江流经的地区和北江流域连起来布局,半个广东都囊括进来了。这将给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重大影响。”
建设面向东盟开放门户区
7月16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并要求努力把珠江—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分析人士指出,珠江—西江经济带在区域内部自身发展的同时,作为南中国的边疆地区,需要与沿线东盟国家加强合作。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门户区”,也将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建设目标。融入大珠三角,是优化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引导该区域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珠江—西江可以承接泛珠江对接东盟的思路加快发展,借助此桥头堡,中国可直通中国-东盟自贸区。
广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很早就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文化往来。早在秦朝时期,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就建立“南越国”,疆域涉及今广东、广西大部及福建、湖南、贵州、云南一部和越南北部,推行“南北交欢”、“汉越一家”等政策。另外,历史上许多广西人因躲避战乱、谋生或当劳工,而移民迁居到俗称“南洋”的东南亚地区。他们带去和传播了中国文化,建立了与当地人、外来族群长期聚居的华人族群,创造了具有地缘关系和地域特色的华人文化,丰富了东南亚国家文化的多样性。
早在2003年,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时,社科界就把东南亚作为泛珠重要战略内涵。在2005年11月召开的“泛珠三角:面向东盟的合作与发展国际高层论坛”上,来自泛珠区域和东盟的专家学者正式探讨泛珠对接东盟问题。
2006年,第三届泛珠论坛期间,泛珠区域11位行政首长与东盟10国政府代表聚集珠江源云南省,实现了泛珠与东盟首次直接对话,开创我国区域经济跨越国界合作先例,标志着泛珠与东盟实现了历史性对接,对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和机制创新作了新探索。
2011年8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共同编制的《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在南宁正式通过专家验收评审。根据这份规划,西江经济带将打造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门户区和贯穿中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又一条沿江国土空间开发主轴。
“西江经济带应着力增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功能,以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为引领,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推进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提供动力。”上述《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广西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后盾,推进与东南亚的紧密合作、互利共赢,共同打造中国同周边国家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一体化区域板块。
与此同时,西江经济带还应发挥其对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作用,提升西南地区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到2030年,最终形成与东盟、粤港澳、西南三大板块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打造对外开放的核心影响力和控制力。
“西江经济带肩负着承接港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功能辐射和产业转移,发挥沟通西南地区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联系通道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此前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经济带可为实现欠发达的西南地区与发达的大珠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衔接和全面整合,形成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格局,把“沿海带动内陆、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第二步走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近些年来,泛珠区域各省区利用泛珠与东盟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各方面合作,双方在贸易、交通、能源、产业、旅游、科技、信息、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广西财经学院教授周英虎表示,“泛珠区域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对接中已经形成了相关机制,并发挥了对接东盟的重要作用,利用这些机制,推进西江黄金水道与东盟合作,既为整个泛珠三角经济圈与东盟对接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又能够加快珠江-西江流域与东盟的合作步伐。”
“西江经济带的建设将发挥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作用,大大提升西南地区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樊杰向记者表示,努力增强西江经济带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功能,有助于广西打造我国同周边国家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一体化区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