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稳增长“微刺激”政策作用下,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CPI涨幅相对温和,同比上涨2.3%,PPI跌幅明显收窄,同比下降1.8%。
上半年物价走势的突出特点有几个方面。首先,CPI涨幅波动不大,核心CPI先降后稳。最高的1月份和5月份CPI均同比上涨2.5%,最低的4月份CPI同比上涨1.8%。剔除受气候、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CPI同比涨幅由1月份的2%回落到2月份的1.7%,此后基本保持在这一水平。其次,食品涨价对CPI上涨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4%,工业消费品、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0.7%和2.9%。食品价格拉动CPI上涨约1.12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49%左右。第三,PPI连续28个月同比负增长,跌幅有所改善。在今年前3个月PPI同比降幅有所扩大之后,4月份开始PPI同比降幅持续缩窄,6月份同比跌幅为1.1%。第四,上游采掘和原材料工业PPI降幅较深。上半年,PPI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跌2.3%,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0.1%。在所有工业行业中,PPI同比下降的行业占到60%,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产能过剩行业降幅较大。
展望下半年,需求微幅回暖使物价具备一定的上行动力,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刚性上升将对物价上涨形成推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调整也会对物价上涨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货币政策继续保持总体稳健,不支撑物价涨幅的持续走高。综合来看,在不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不发生重大灾害疫情的情形下,预计下半年CPI同比将会前低后高,全年CPI同比上涨2.5%的概率较大。PPI降幅逐步缩窄,接近转正,预计全年增幅为-1.2%左右。
从宏观政策上看,应重视宏观政策的预调微调,加强调控与改革的协同配合,保持CPI温和上涨,减轻PPI通缩风险。一是营造稳定可预期的货币金融环境。灵活运用各类流动性管理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加强对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改进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二是健全适应市场变化的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调剂国内品种余缺,搭建多样化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扶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三是通过改革和运用市场机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和投资管理体制。充分挖掘新型城镇化蕴含的需求潜力,促进冗余产能转化。大力发展并购金融市场,鼓励企业跨地域的横向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并购,纠正资源错配和扭曲。四是全面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把握有利时间窗口,积极推进电、油、气等领域价格改革。摒弃以调代改的认识误区,真正形成有效反映企业真实效率、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