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东路往北拐到中山东一路上,外滩最精华的一段就从这里开始,南起延安东路,北到外白渡桥,大约有1.5公里长,从1号到33号,他们可以以“外滩X号”自称。这一片历经百年风云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曾是远东首屈一指的“金融心脏”,这里的每一幢建筑,大多与金融有关。走走看看,伴随着海关大楼不时响起的悠扬钟声,一不小心,你便会与之共享一场“觥筹交错”。漫步外滩,你会发现,它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与中国的金融脉动踏着相同的节拍。
路过正在装修的外滩1号和谐汇,穿过2号华尔道夫酒店门前的雨篷,中山东一路3号的铜质门牌出现在眼前。定睛一看,不免疑惑,因为挂在上方的铜牌表明这里是中山东一路3号,而下方石刻的优秀历史建筑铭牌则写着中山东一路4号,还有一块黑色铭牌上雕着 “外滩三号(THREEON THE BUND)”
这座以“有利大楼”名留上海史书的建筑,现在是外滩3号,而如果以编号方式命名的话,也许称为外滩4号更为合适。 1860年,英商天祥洋行购入外滩4号地块,修建了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后来,这栋大楼拆除重建,高6层,入口处7层,先后有不少银行、保险(放心保)公司进驻。 1945年抗战胜利后,有利银行迁入,大楼改名“有利大楼”。有利银行是最早进入上海的外资银行之一,1853年创立,1854年便在上海设立分行。尽管现在的外滩3号已变身时尚胜地,但昔日的金融风云仍通过建筑细细诉说。
几步之外的中山东一路6号,曾名“元芳大楼”,这里的金融往事与国人有关—这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所在地。
1897年5月27日,这是中国金融史上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中国人在上海自办的第一家商业银行开业了。上午9时,一面写着“中国通商银行”几个大字的长旗在这栋大楼三层屋顶的旗杆上升起。许多要人前来祝贺,广东路上停了许多各色的轿子,场面热闹非凡。这一天翻开了民族现代金融史的第一页。中国通商银行的诞生,虽然距离第一家外国银行在沪开业已经过去50余年,但此前中国的金融机构只有钱庄、汇号、银号等,中国通商银行开创了中国人创办银行业的先河,到20世纪初,中国人自办的银行相继问世。如今的6号,入驻了两家企业的文化馆和博物馆,倒是与其历史感颇为合称。
路过中山东一路12号,谁都不会错过它,单是从占据外滩沿线的跨度来说,便是首屈一指的,三扇门对着黄浦江,说它是外滩所有建筑里最 “出挑”的一栋,并不为过。它曾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也是十里洋场的“金融地标”。这座汇丰银行大楼是汇丰银行旧址。说到汇丰银行,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早在二十世纪初,汇丰已是远东地区第一大银行;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跨国银行集团汇丰集团的核心成员。在旧中国,是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可以和汇丰银行相提并论的,它曾控制了旧中国财政和经济命脉。 1865年3月3日,汇丰银行在香港创立。紧接着,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开业后的一个月,上海分行便于1865年4月3日开业,早于其在伦敦、旧金山、横滨的分支机构。汇丰银行的英文名字叫TheHongkong and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 Limit-ed,英文简称“HSBC”,其中的“S”代表上海,足见上海在汇丰的分量;而且在汇丰银行发行的货币中,还能找到外滩的历史痕迹。
如今的外滩12号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办公地,一层作为营业大厅,因此市民可以自由出入,即便不办理业务,也可以入内参观。进门是一间特别的八角厅,抬头,八角形门厅的顶部,是著名的8幅文艺复兴壁画,每幅壁画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而成,分别描绘了上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观之令人有大开眼界之感。
穿过八角厅的拱形门,眼前则豁然开朗,这里就是汇丰银行当年15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有两排大理石圆柱支撑,大厅中央是柚木地板,四周皆是大理石地坪,柜台内外的分界线及四壁也以大理石砌成,大厅屋顶为巨大的拱形玻璃天棚,天棚用小块玻璃镶拼,整个大厅气派非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并不知晓当年的大厅里摆放着怎样的座椅,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复古沙发特别有味道,年代感的家具让人忍不住想坐下慢慢地、好好地看看这里。
中山东一路15号,这里也是外滩建筑中少数正在重装待开的地方。这里曾是近代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所谓由清政府官方与外资“合办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所在地,因此,被称作“道胜大楼”或“华胜大楼”。煊赫一时的华俄道胜银行是沙俄对旧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金融机构,合资股东为中、俄、法三国。此楼也是外滩第一幢以天然石块堆砌起来的建筑,并一直安全使用至今。
1928年旧中国中央银行在这里成立,因此,15号又被叫作“中央银行大楼”。据记载,举行开幕典礼的那一天,蒋介石以“国民政府”主席身份参加并致“训词”。中央银行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三家的关系确实不同一般。据目击开幕者回忆:“宋母(宋子文母亲)宋老太太满面春风,一手扶着大女儿宋霭龄,一手搀着小女儿宋美龄。后面紧跟着儿媳妇张乐怡(宋子文之妻),刚参观过大女婿实业部长孔祥熙主持的南市国货展览会,又前来参观小女婿蒋介石授印、大儿子受印、出任总裁的中央银行开幕典礼的礼品展览。 ”
如今,这里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忙碌运转,而位于中山东一路15-1号的“上海金融博物馆”也处于紧张的筹备阶段。设想中,这里将诞生一个与上海金融地位相匹配,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名副其实的金融博物馆,并配备一支具有国际眼光和理念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运作团队,使之可持续稳健发展,以推动金融文化、金融历史的展示和传承。据悉,鉴于中国工商银行已拥有3万余件、价值超过20亿元的藏品,涵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各业态,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历史和文化,故待各项修建工程验收工作结束后,金融博物馆将全部移交给工行负责装修布展和管理。综合中国工商银行原有藏品及海内外征集的展品,预计届时将有上万件藏品展出。记者走过时,不时有市民朝关着的大门里面张望,显然,人们对参观这座博物馆甚为期待。
再往前走,在中山东一路23号,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装饰风格的高层建筑。门口铭牌上写道:外滩23号为中国银行大楼,1936年在原德国总会大楼旧址上动工建造,1941年,大楼为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抗战胜利后归旧中央银行使用,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迁入办公至今。
推门而入,你会被自下而上的楼梯“震撼”到,拾级细数,26级台阶,营业大厅就在眼前。从墙壁上悬挂着的黑白照片及说明可以知道,这里是1928年中国银行总行迁上海的第一幢总行大楼,是中国人自己出资、自己建造的,这里的大厅和建成时几乎一模一样,1300平方米的大厅是当时远东第一银行营业大厅……据记载,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 “八仙过海”的图案,古色古香。不过,这些却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没有保留下来。
中山东一路24号,是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个营业部。这幢大楼原为老沙逊洋行的产业,后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购得。新中国成立后,曾由上海纺织管理局使用,故又叫“纺织大楼”。令人好奇的是,大门左侧挂着一块铜色的老门牌,上行是阿拉伯数字24,下行从右至左是中文字“念四号”,从繁体字和排列顺序可以揣测,这是一块有年头的门牌。最有意思的是,在上海话中,数字“24”的发音近似“念四”,这是否是一块用上海话标音的门牌呢?
对于“念四号”,上海地名学会副会长薛理勇认为,这样的标注方式确实受到了沪语发音的影响,更准确地说,把“二十”写成“念”在整个吴语地区更为通用,在北方地区一般习惯于使用“二十”。“中文标注门牌,在解放前十分普遍。 ”薛理勇说,上海的门牌号码最早只有中文大写数字,阿拉伯数字传入后才慢慢有了中文和阿拉伯数字的组合,解放后在更换门牌的过程中,基本没有保留,即使有中文大写数字标注,也往往直接写成“二十”。薛理勇表示,这块老门牌见证了上海门牌命名的一段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值得保留。
错过了最经典的,还有最新鲜的
一路走下来,一个深切体会是,外滩沿线确是金融机构抢滩之地。除了以上的那些楼,中山东一路7号原大北电报公司大楼,现在是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中山东一路14号原为交通银行,现在1楼是上海银行营业厅;中山东一路16号原是由日商开设的 “台湾银行”,现在是招商银行(博客,微博)外滩支行;中山东一路17号,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现在正信银行和友邦保险在内办公;中山东一路26号原为扬子大厦 (扬子水火保险公司),如今是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外滩支行;中山东一路28号原格林邮船大楼,如今是上海清算所;中山东一路29号原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如今是光大银行上海分行;此外,大华银行、花旗银行也在街角占据一席之地。
在外滩拥有一个 “门面”,这几乎是所有金融机构的“愿想”。
不过,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如果错过了最经典的外滩沿线也不要紧,因为一张跨域百年的“金外滩”图景正徐徐展开,重新规划的外滩金融集聚带已经将外滩的金融布局空间再度放大,在从苏州河南岸到陆家浜路、外马路,黄浦江岸线约4.8公里长,总用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内,外滩的三大定位“金融延伸服务业的制高地”、“新型金融机构的集聚地”和“金融生态环境的特色地”正愈加清晰。在这条“金带”一端的外滩源里,还有空间正虚位以待新金融人士成为其主人。这里的中山东一路33号是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也是外滩第一界面现存最早的建筑、外滩的起点。如今,著名智库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经常在此“说金融风云”。这片建筑加上背后圆明园路一带的保护建筑所构成的外滩源,通过修旧如旧,已经成为新的文化地标,不少金融人士捷足先登,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在此落户,还有一些建筑则正在改造修缮中,准备为金融机构腾出空间。
在“金带”的南端,将冒出新的大体量办公空间,迎接金融机构的到来。国际生态甲级办公楼金外滩国际广场已落成交付,外滩金融中心8月将结构封顶,南外滩的金融新篇徐徐揭开,等待着为外滩金融故事书写上新世纪浓墨重彩的一笔。 “外滩金融集聚带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领跑者、试验田。 ”这是外滩的目标,据了解,黄浦区目前已提出十大具体举措,支持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证券等互联网金融落户。根据《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规划》的十年规划,外滩金融集聚带在2020年基本建成,预计将入驻全球1200家金融机构,年资金吞吐量为1000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