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也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关键一招。”在近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上,河北省政府副省长秦博勇说。
在会后与《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交流中,秦博勇总结这一年的河北省行政体制改革是“放、转、管、交”。
在谈到京津冀一体化时,她告诉记者,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树立京津冀“一盘棋”的理念,“合作才能共赢”。
“我认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政府推动至关重要,同时更要切实发挥企业在产业、项目、要素转移等方面的主体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联动、企业主动、民间促动的工作合力。”她说。
围绕“放转管交”四个字
第一财经日报:能否介绍一下过去一年来,河北省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进展情况?
秦博勇:2013年4月,河北省在全国较早启动了省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我们坚持了编制只减不增这一基本原则。全省行政编制(含政法专项编制)在中央核定的编制数额内配备人员;事业编制总额实行总量控制,并在总量内有所减少。这次改革完成后,省政府机构总数比原来减少4个。
去年,我们先后分三批对应衔接国家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3项、接收下放59项;取消省级行政审批事项129项、下放75项。目前正研究制定“三公开、三清单”制度,实现对审批事项的动态监督和管理。
我们取消和免征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32项、取缔13项,每年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6亿多元。
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我们突出了理顺职责关系这一内在要求。比如我们重新组建了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原分散在省有关部门的食品药品监管职责进行整合。我们还对省发展和改革委等共计18个部门和机构的有关职责进行了调整整合。
日报:一年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体会有哪些?
秦博勇: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也在不断调整变化,行政体制改革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后,我们将围绕“放、转、管、交”四个字,扎实做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篇大文章。“放”,就是继续简政放权;“转”,就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管”,就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交”,就是向社会组织移交权力。
“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
日报: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化解产能过剩任务艰巨。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河北省是如何通过创新政府治理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
秦博勇:行政体制改革是各项改革的连接点和交汇点,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具有“一通百通”的重要影响。当前,河北发展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深层矛盾凸显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必须通过创新政府治理、深化行政改革来激发发展新动力(310328,基金吧)。
去年,我省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50条措施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了“减煤、治企、控车、降尘、增绿”等重点举措,提出了到2017年消减4000万吨标煤、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的目标。
我们结合新一轮省政府机构改革,在省环境保护厅增设了大气、水、土壤污染监管等相关处室,加强了监管能力;还建立环保联合执法机制。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环境安全保卫总队,所需编制由省公安厅内部调剂,各市县公安部门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专职环保警察队伍达到600多人。
日报:据我们了解,过去一年,河北省在破解产能过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力度非常大。
秦博勇:是的。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我们从改革要素资源配置入手,走市场化、法制化的调控路径,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主导作用。实施“6643”工程,即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无形之手”的倒逼作用。通过严格节能减排、实行差别电价、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等市场调节机制,推动过剩产能退出,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带动传统行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精细化发展,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县域经济是短板
日报:说到区域经济发展,河北省的情况比较特殊,区内经济质量要提升,行政改革如何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秦博勇:目前,河北区域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设区市少、县多,设区市本级自身发展不充分,对县域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县域经济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短板。
我们从压缩行政管理层级、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上想办法、求突破。其实这方面的探索,从2004年就开始了,2005年确立22个扩权县,2009年对62个产粮大县实行省财政直管,2013年对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重点县实行省直管并确定定州、辛集市为试点。今年,在省直管县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我省将继续扩大省直管县(市)范围,赋予县(市)更多经济自主权。
我们还向设区市城区放权。研究制定了《关于向城区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的指导意见》,编制了向城区放权指导目录,近期将公布实施。
目前,我省正在研究制定完善小城镇发展体制机制,在全省选择一批经济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镇开展行政体制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