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来自山东、河南等省区的黄河经济协作区相关负责人,出现在甘肃白银市。
这至少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黄河经济协作区仍将继续下去。
黄河经济协作区,是以黄河为纽带、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依托而建立的区域性经济协作组织。1988年由山东省牵头成立,包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黄河水利委员会9省区11方,每年轮流召开一次省区负责人会议。
名目繁多的小范围合作
“协作区成立以来,在区域规划、黄河治理、经贸合作、生态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河南省一位从事黄河区域合作研究多年的专家对《第一财经日报》称,仅2013年的区域内年度合作成果中,经济合作项目就达成3000多项,协议总投资额近2万亿元。
不过,目前的区域内合作,就省际层面来看,多是小范围合作。比如内蒙古、陕西、甘肃和宁夏合作建设能源金三角,宁夏、陕西和内蒙古合作发展呼包银榆经济区,山西、陕西和河南共同开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山东与新疆、青海分别制定优势产业合作意见和对口支援发展规划等。
以展会商会为平台举办的活动,更是名目繁多,仅仅2013年左右举办的活动,就有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青海绿色经济投洽会、中国兰州投洽会、宁夏投洽会、中国亚欧博览会、山东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等。
协作区受重视程度在下降
不过,上述专家也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经济协作区算不上一条真正的经济带,虽然连霍高速和陇海铁路将沿黄省区从东到西大致串了起来,但区域内整体而统一的经济联系并不密切。
“黄河通航情况不如长江,协作区内合作比较松散,加强区域内强力合作的经济驱动因素尚未涌现,比如产业分工等,所以各方一直还是提经济协作区而非经济带,但从理论上讲,早在1995年,来自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杨承训、杨庆安等人便著书提议,希望以黄河流域经济为基础,构建黄河-亚欧大陆桥经济带。”
上述专家称,协作区刚组建时,各省区还都比较重视,联席会议也多是省级领导带队参与,但眼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慢慢变成了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参会谈合作的多是厅级副职,从参会人员的行政级别也可以看出,现在的协作区在各省区眼中的地位已经在逐渐下降。”
对于区域内经济合作缺少深度的原因,有专家认为,主要是各省区执行合作文件时缺乏监督机制,“执行不执行、执行力度多大都是各省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没人监管,好多合作规划都停留在纸上。”
协作区的发展瓶颈,各方也有所感受并试图改变,山东省在2013年就建议,参考“长三角”的重点合作专题形式,黄河经济协作区也有必要设立合作专题,通过建立“重点合作专题组”,确定几个重点合作内容,一个省区牵头负责一个重点合作专题组,加强重点合作。
“只有协作区之间存在持续而紧密的商业需要,才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带,目前来看,沿黄经济带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位来自河南省发改委的专家说,就专题合作而言,目前较为可行的是共同实施沿黄生态工程建设。
经济顺风车怎么搭?
虽然经过20多年的经济合作,但黄河经济协作区并没有产生自己的“带头大哥”即龙头城市,最有经济实力的山东省,其辐射力即便对其身边的河南省,也相当有限。
这缘于协作区外的经济强邻:北有京津,南有上海。京津沪三地的经济动能,远非山东可比。“谁不想搭上能力最强的经济快车?更何况经济发展可以四处搭顺风车。”
今年5月,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经济已从之前的沿海1字形时代走进了沿海加长江经济带的“T字形”时代。当前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京津冀一体化,可并称为四大国家区域战略。
可惜的是,在国家层面,“T字形”的一竖是沿江各省区而非沿黄各省区。郑州、洛阳等城市开始迅速向丝绸之路经济带靠拢。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毛汉英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进行的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课题研究,把新亚欧大陆桥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而河南正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也有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郑州、洛阳已进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规划方案,但这个方案还没有获批。
“在促进黄河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不论是京津,或是上海,只要它们有意愿做领头雁,并在合作中能够推进区域快速发展,我想沿黄各省区都不会拒绝。”上述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专家说,包括河南在内,都会欢迎它们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