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系统存在较为显性的“脱实向虚”现象,市场、机构、产品、工具等各方面的金融创新多数偏离实体经济需求。同时,受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已出现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社会融资减速等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将实体经济带入了深水区,从根本上改变着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
当前背景下,实体经济应该如何迎接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应对:
一是积极化解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企业要不断提高议价能力,利用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企业与商业银行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的优势,增强公司的实力以及信用等级状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要推进企业财务管理战略转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功能和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应对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完善内部资金调剂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健全财务收支计划制度、工程结算反馈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要根据自身条件拓宽融资渠道,要选择更为多样化、交易成本更低廉的融资工具,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私募债”和“新三板”等场外融资方式,改变过去融资渠道单一的窘境,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要善于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在金融服务机构选择方面,企业可根据银行关系集中和分散的利弊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合作模式。一般来说,企业与一家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降低银行信息成本,也可持续获得相关的贷款、投资、金融政策、市场动态、财务咨询、投融资帮助等金融服务。而略微松散的银行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的议价能力,促进银行服务水平的改进和提高。
二是提升实体经济适应利率市场化的主动作为能力。
企业要加快推动转型升级,调整经营管理模式,转变长期沿用的盲目追求规模与速度的惯性经营思维,摒弃通过铺摊子、抢市场拉动产品营销的简单经营模式,紧盯市场需求与消费市场新动向,提升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与对自身能力判断的准确度,尤其是处于低端产业链与狭小市场中的小企业,更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转向国家政策支持的临近产业,积极应对来自市场竞争的多方面挑战。
实体经济部门要寻求合作共赢,特别是弱势的中小企业要善于通过向核心企业或供应链上游企业寻求担保或有偿资助,快速获得资金;要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在夯实标准化有形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个性化无形销售渠道,通过互联网营销手段,联合大型网络企业,做强电子营销渠道,增强客户体验,抢占网络零售营销、平台批量营销的制高点;要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全面启动企业内外部各项业务活动成本分摊的评价与运用,开发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开展综合经营模拟利润测试,增强业务营销与内部管理的正向效应,避免资金分配利用结构扭曲造成的低质低效;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粗放模式转变为以创新为导向,通过自主研究,以及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积极打造有技术含量、有品牌、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还要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是巧用差异化金融政策,释放利率市场化正能量。
企业要快速建立政策缓冲地带,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地区、部分金融机构取消信贷规模控制,以利率定价自主权与流动性管理约束信贷规模扩张。要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改变金融资源的低效配置现状,提高实体经济融资可获得性;要实施定向的“点对点”金融服务方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主体应继续加快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创新。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经济实体、科技文化产业等重点领域,实施定向宽松和单列信贷资源的措施,切实降低不断攀升的实体经济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