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恒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答记者问时说,今年挑战依然严峻,而且可能会更加复杂。我们既要稳增长、保就业,又要防通胀、控风险,还要提质增效,治理污染。多重目标的实现需要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可以说是高难度的动作。
总理对形势的判断在学界引起共鸣。如吴敬琏在一大群记者的追问下,只沉重地说了一句:“中国经济今年还是很困难的。”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数据,似乎佐证了吴敬琏和谢百三的判断———
今年前2个月的工业增加值增长8.6%,是5年来的最低点。上一次是世界金融危机的2009年4月,当时是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月同比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0.8%),这也是近几年来的最低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1-2月增长17.9%,是11年来的最低点;2月份外贸逆差达200多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大逆差,估计2-3月份这逆差会更大;钢、铁、铜、煤等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下跌(本来人民币最近有所贬值,它们该上涨,事实上却在继续下跌)。
这些数据集合起来,给人的印象是:今年的经济形势会比较严峻。
经济下行既有大环境,也有小气候。
大的方面讲,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发优势”正在逐渐衰减。经济体量增大以后,每增长1个百分点都相当困难。经济结构调整时,落后产能对增长的贡献由原来的提升作用改为下拉作用,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又不能立竿见影,两者有时间差。
从小气候看,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将影响钢铁、煤炭、汽车等一批重要产业;“八项规定”在狠刹奢靡之风的同时,客观上也限制了旅游业、高档烟酒业、餐饮等的发展。连对经济拉动力最强的房地产业,也出现了疲软的征兆。财政政策方面,受限于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积极财政”只能是“有限积极”。出台环境税、水价上调等价格改革,将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一方面要转调、治雾霾、管吃喝,一方面要保就业、补社保等,寻找合理的平衡点很难把握。绝对平衡只存在于理论状态,不平衡才是常态。重要的是我们要想清楚不平衡时该怎么办。
2014年经济的主要矛盾很可能是“发展失速”,我们的注意力也应在发展方面多考虑。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也许厉以宁的“自行车理论”说得更直白:中国经济就像骑自行车,太慢就会倒下来。我们向改革要动力、要发展,但首先要保证这辆“自行车”不倒。没有合理的增长速度,各项改革都难以推进。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早已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