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问题在于总需求不足。”日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施蒂格利茨一语道破了,为什么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五年,世界经济仍然步履蹒跚。作为硬币的反面,几乎同时也暗示,谁能创造出新需求,谁就能主导未来世界经济。
实际上,无论是美国大力推进TPP和TTIP,还是日本的“安倍经济学”,都有寻找新需求的企图。即便是欧洲经济,2013年结束了二次探底却无法实现复苏,一个原因也是需求不足,欧元危机已经耗空了欧洲的需求潜力。
而新兴经济体,在过去的全球化进程中,一直被西方世界主导的游戏规则固定在生产“工位”上,将源源不断的消费品填满发达国家的“大胃”……这种出口导向模式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而难以为继,也将产能过剩的经济恶果和生产导向下“重积累、轻分配”造成的社会困局,转嫁到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身上,而难言需求二字。
然而,变化已经开始了。2月6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一篇题为《中国真正的分量》的文章中,汇丰银行亚洲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诺伊曼把目光投向中国,“即便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减缓至7.4%,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需求贡献也差不多是美国的两倍。换言之,中国的经济增速要降到4.25%,它的需求才会与美国持平。”
最新的《中国统计公报》也给出了坚定的回应:2013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0%,提高了4.1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与此同时,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绿色能源体系、21世纪基础设施投资、混合经济,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等等,一系列解放生产力的大举措已在中国全面拉开……
这意味着,一个由13亿多人口形成的超级市场开始全面的再苏醒,所形成的巨大规模需求,不但将加大中国发展引擎由外贸拉动转向内需驱动,而且会不断展现出牵动全球经济呼吸吐纳、变革转型的雄厚潜力。
回顾上世纪中叶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美国依靠不足中国1/4人口形成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不但控制了全球经济和资源分配格局,而且打造了一整套以其利益为主导的全球治理规则和话语权体系,并一度在2001年达到GDP占全球比重32%的巅峰时刻。
如今,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12%多。且不说规模和实力距离美国的顶峰状态差距甚远,即使某一天接近了美国,中国也不会用西方模式影响世界的变化。然而,13亿多人口的中华民族,现在需要有信心利用自己勤奋积累的优势和成就,与发展中国家一道,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共同重塑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谐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2013年发达国家经济平均增速为1.3%,发展中国家是4.7%,中国是7.7%,而且这一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提示人们的不光是“风景这边独好”。未来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继续容忍中国“搭便车”,尤其随着美国“再工业化”和打造TPP的深入,已经倒逼中国必须重构围绕自己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利益共识,走自己的全球化道路。
这是一场决胜未来的竞赛。2012年全球政治领袖“换届年”后,各国政治首脑纷纷推出改革计划,其核心都是要尽可能快地适应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大变革,并率先调整掌控先机。
如此背景下,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出台和部署,以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改革工作的具体安排,都可以理解为重塑中国经济新周期的发展战略和物质支撑的大调整和大准备。道理很简单,13亿多木人口的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可能依靠发达国家的经济带动所实现,必须依靠自己主导才能最后完成这个巨大规模的人类伟绩。
(文/王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