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光远 经济学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视已经暗示着中国经济风险周期已悄然到来。“改革思维”和“风险思维”将成为2014年破局的两条主线。
在外界都在猜测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究竟定7%还是7.5%的时候,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列为了2014年六项重点工作之一,这种定调和安排,的确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当下的政治语境下,其实已经暗示中国经济风险周期已经悄然到来。
特别是,如果仔细研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就可知,“改革思维”和“风险思维”已成为贯穿整个会议的两条主线。
改革思维可以理解,2014年作为新一轮改革的元年,能否用改革的精神统揽2014年经济工作的全局,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在2014年破局,对于本轮改革的成败,影响至关。
“风险思维”则是站在中国经济新的历史周期,对影响中国经济长治久安的各种风险的全面评估大周期的角度,从为新一轮的改革排雷和清除路障的角度,做出的清醒决策。
对中国经济的大周期而言,本轮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各种体征已经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周期,必须转换思维思考中国经济:
其一,中国经济速度。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近乎两位数的增长之后,经济增长的历史规律和各种约束条件明白无误地证明,中国经济已经告别高速增长期,进入了真正的正常增长阶段。任何关于中国经济未来仍然会保持高速度增长的猜测已经为高层所摒弃,李克强总理近一年来一直在强调中国经济维持过去的高速度不现实;
其二,国际环境变化和流动性变化。2014年全球经济周期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是美联储退出QE之后对全球流动性的影响,而美联储退出QE却是确定无疑的事件。QE的退出,不仅意味着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周期告一段落,更重要的是,过去20多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基本面可能逆转,流动性不足会成为常态,特别是,新兴市场面临国际资本流出的巨大挑战。对于中国而言,美联储的退出意味着中国要被动收缩货币,从而导致中国被动去杠杆化。这对包括房地产和过剩产能的行业而言,无疑压力巨大;
其三,中国经济红利。过去30多年中国赖以快速增长的很多红利要么消耗殆尽,要么今非昔比,人口红利、资源和环境红利以及中国的追赶型增长模式,都已经到了极限;
其四,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影响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风险不仅仅是地方债务风险,包括影子银行、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等各种高杠杆的风险都成为危险系数极高的因素。中国已经到了必须正视而且必须果断处理风险和降低整个经济杠杆的阶段,否则,极有可能爆发系统性的风险。
正是基于清醒的“风险思维”,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及2014年经济工作面临的形势时,不断强调“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并认为2014年全球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并且将保障粮食安全、化解过剩产能以及严控债务风险列为2014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然,就2014年的整体经济形势而言,笔者倒不认为“过度悲观”。中国经济要降速,之前积累的系统风险要释放,但这并不意味着2014年的整体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强调风险,并且通过制度设计消除各种隐患,只是为了确保经济工作不再陷入“重发展轻改革”的周期性误区,避免改革走样,是正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就2014年的整体机遇而言,甚至要好于过去的2013年。特别是,作为新一轮改革的初始之年,改革的强力推动将释放巨大的创业热情和红利,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城镇化带来的服务业的勃兴,都很可能使得中国经济再一次迎来“92中兴”的态势。
中国经济的上升周期还远远没有结束,特别是未来3年,作为改革红利的最佳时间窗口,对于很多产业都将带来难得的机遇。经济速度和风险的下行,是为了经济增长质量的上行。降低整体经济的杠杆不仅不意味着中国派对的结束,反而能为中国经济夯实基础,再启十年并非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