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中国经济仍处爬坡过坎的阶段

www.jctrans.com 2013-9-29 14:43:00 腾讯网

导读:9月27日,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与北京均龙财科贸有限公司在浙江兰溪共同举办主题为“创新金融大数据决策驱动经济绿色转型”高峰论坛。

  那现在是不是正在迎来第四次发展机遇期?也就是我们正在迎来变革与转型的第四轮发展机遇期,我想这个值得我们去思考,值得我们去等待,值得我们去抓住。党的十八大之后,习李新政,确实开启了中国发展新时期、新阶段,在这方面我们陆续的看到了一些端倪,第一是行政体制改革,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在逐步地推进。第二是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利率的市场化、汇率的国际化、金融的自由化,也在有序地推进。第三是财税体制改革,事权与财权的重新调整,包括一些事权的上收,以及也在逐步的推进。比如说营改增与结构调整的关系,服务业的发展通过营改增来促进服务业的调整,把营改增的好处全部留给地方,这是一定程度的财权的调整。二是增加中央支出与全国统一市场,从总书记的讲话和财政部长的讲话和目前观察到的迹象,我们都已经看到未来中央财政将增加在社保、养老这方面的支持。减轻地方的一些压力,同样在直接税和间接税方面可以做一些调整,逐步地加大直接税的分量。同样在已经完成中央与省一级这种财税体制改革上面,要推进省以下的财税体制的改革,这些都是可以期待的。第四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已经在铁路投融资领域破题。第五是城镇化和统筹城乡相关的改革,城市群建设、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新四化”,以及低碳、绿色、集约、智能的要求,农村土地的确权、土地流转,以及国家级土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这些都在逐步地深化和推进。

  同样从政府管理的思路来看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管理是以大投资、宽货币、高出口为主的需求管理,而现在是不是已经进入到以调结构、解决结构性的问题,促进供给管理,这是从产业角度来说的。从要素角度来说,也在逐步的强化供给管理,包括生产成本、要素的一些改革。另外是从激活微观方面,包括简政放权,也是从新的生产主体的角度来说,也是要激活生产的主体。

  所以总的来看,就是转型变革会孕育着第四轮的发展机遇期,再过一个月可能就要迎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新的改革肯定会围绕着全面深化这四个字作为它的主线,会以财税金融各方面的改革作为重点来完善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体制机制,打造一个实现中国梦想的新的制度安排。

  从我们自己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发展机遇来说,这是前面讲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先进产业的发展,到企业自身的变化,以下七个方面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关注?一是绿色经济,就是新能源、绿色食品、节能减排方面。二是所谓的白色经济,就是老龄化的人口这样一些新群体消费的满足和人们追求健康的产业发展。三是金色经济,就是大家理财投资这些方面的涉及到金融产业、保险产业等大的金融产业的发展。四是红色经济,主要的是女性、儿童3.8、6.1的消费群体的消费教育发展。五是蓝色经济,主要是海洋开发、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六是音色经济,就是高科技,包括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些方面的发展。七是象牙经济,就是文化艺术高雅时尚产业的升级消费发展,这可能成为我们新时期、新阶段的产业发展新机遇。

  就当前的经济形势来说,我想两句话,长周期中国仍然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所以微观层面的困难期还没有过程,我们需要做好应对更长时间困难的准备。第二是从短周期的角度来说,处于平稳温和增长期,宏观层面的发展态势开始好转。今年总的基本判断是温和增长、温和通胀,这可能是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我们说宏观层面发展态势开始好转,也就是所谓的增长就业通胀,国际收支,从宏观层面的角度来看,这四个方面的因素是主要的。改革开放的红利正在逐步释放,转型升级的红利也在逐步的释放,第三是政策托底的红利也在进一步发挥效应,第四是国际经济好转这样的红利也在发挥着支撑作用。所以总的一个判断是七上八左右格局还不会打破,变革转型,经济基本面相对平稳,三大需求,平稳增长条件也还具备,三大产业,新的增长点在逐步地积累,三大地区,新的增长极正在形成。

  所以自选题我就给大家讲讲目前我们所处在的一个宏观的方面。结束自选题,就是我们需要准备,需要追赶时代的发展,这是我给大家讲的第一个问题。

  现在是应试题,讲的是经济统计与金融数据的决策机制。其实尽管我已经离开了统计部门,在这个场合来谈统计似乎有点不对称,但是因为谭院长的邀请,我们也不能够不完成这样一篇应试的作文,我想简要地讲几个问题。一,中国的统计体制,中国的统计体制分为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综合统计就是以国家统计局为主体的这样一个统计体制,它又分为中央与地方两个分支,中央包括统计局的体制,也包括国家调查队的体制,地方就包括地方统计局和地方调查队这样一个体制。从部门的角度来看,主要是财政、税务、金融以及文化体育教育农业这些部门的统计,所以中国的统计数据的管理体制是比较多元,也是相对零乱的。既有综合的一些部门,很多数据既是由统计部门生产的,但是也有很多数据是由部门来采集的,包括它的行政记录,包括它工作的记录。所以财政、税收、金融这些方面的数据,都是由部门来完成的。甚至劳动就业当中的登记失业的数据,也是由劳动部门来负责完成的。所以大家看统计数据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它是由不同的部门来生产。从综合的角度来说,它一定是覆盖全社会,覆盖全国的,从部门统计角度来说,就未必是全部覆盖全社会的,它可能是它管理的边界到哪里,管理的范围到哪里,就统计到那里,或者说他工作的重点在哪里,他就统计到哪里,因此他往往不具备全国性或者是全覆盖的特点。这是我想简单介绍的第一个。

  二,数据采集的方法与标准。从中国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角度来说,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采集,用四个方法。第一是全面报表的方法,这包括两个手段,一是传统的报表制度,由统计部门或者是由专业部门印发各种统计报表,由被调查单位或者是被统计单位层层填报汇总上报,这是一种传统的计划经济下面长期实行的在资金还没有完全改变的一种统计数据的采集方式。二是互联网的联网上报,就是我们的报表改变,从企业开始直接联网上报,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由企业微观层面这些跟国家对接。第二是普查的办法,主要是包括人口普查每十年搞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是每五年搞一次,就通过这种全国性的普查,来采集最全面的一些人口、产业这些数据。第三是抽样调查,主要就是用于不需要全面报表的,也不适合用普查的方法来采集数据的比例,比如说居民的收入,市场的价格,甚至粮食产量都是用抽样调查的办法来采集的。第四是重点调查,就是对一些领域、一些行业,一些地区做一些重点调查,比如大家现在看到的PMA,制造业采购竞争指数,它就是一些重点调查,就是对一些重点的人群和采购经理人做调查,又比如说一些改革的专项调查,包括对地方官的政绩考核的重点代替等等都有。从统计标准角度来说,中国的统计标准应当是国际化的,这一点我想大家不用去怀疑,因为中国的统计标准首先采纳的是联合国统一制定的标准,又是在世界银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等指导下面来完善的。所以从统计标准角度来说,它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这是第二问题,就是方法与标准。

  三,数据的评估与质量控制,目前政府部门对统计数据的评估和质量控制,主要是采取四种方法,第一是平衡法,通过国际货币评估体系,通过再生产的平衡体系,对相关指标用平衡的办法来做数据的质量评估与控制,就是一个指标的产生一定会有相关的影响,因此相关的这种指标组成一个体系来做平衡的核算,这样能够检验数据是不是能够组装得起来,就是像一部机器一样如果组装不起来就说明数据有问题,如果组装得起来就说明没问题。第二是用抽查的办法,对关键数据用事后的抽查办法来核实数据的质量,比如说人口普查我们要抽查看他们填报的资料是不是可靠。第三是专家论证的办法,统计数据出来以后,请一些专家来评估论证,看看这个数据是不是与现实相吻合,是不是逻辑上面能够成立,是不是有大的缺陷,这是专家论证法。第四是反证法,就是通过对数据的相反方面去解剖,看看相反趋势是不是符合正面指标发展,如果反证和正面的东西出现大的反差,出现不相吻合,同样也会检查出数据的质量高低。

  四,经济统计与社会统计。中国长期以来是以经济统计为主,对社会统计相对不重视,近几年已经逐步在强化社会统计,从统计角度来说,现在大家感觉到缺陷比较多的可能更多是社会统计,所以大家所期望的收入分配方面的一些指标,社会领域的一些指标,缺陷比较多,就是缺口比较多,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来加强和改变的。

  五,总量统计与结构统计。如果今天中国统计比较完善的我认为是总量统计,在总量统计方面我们已经做得比较完善了,但是在结构统计方面我们现在还有很大的不足,所以谈论大数据,我们总量统计的话是不适应大数据的要求,它需要有更细的、更多的结构性的统计。而大家知道统计是个大数定义,通常反映的是平均的趋势,而今天的数据越来越缺失代表性,因为中国社会越来越分化,影响平均数的因素在增多,如果我们统计只是关注总量统计不关注结构统计,就会与用户的需求相脱节,就会与大家的印象相背离,为什么现在大家对统计数据的质疑越来越多?就是因为结构性的统计跟不上,比如说物价,比如说收入,我们能够分出更细的分层次的物价统计、收入统计,我想大家就更容易对号入座,就能够更清晰地感觉到这种统计给我的感受是可接受的,要不然就会越来越背离,这是需要去注意的。

  六,国内统计与国际统计,目前我们很多统计都着眼于国内,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国际统计这一块也越来越需要加以关注,昨天跟刘总在讨论通胀,通胀的问题确实我们是关起门来讨论中国通胀已经越来越不够,我们需要考虑国际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需要加强国际统计。尤其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步伐逐步加快,我们对国外的这种资源、国外的市场,国外的投资,国外的资产,国外的收入,都要加以统计。要不然我们就会越来越平衡不起来。

  七,传统统计与新兴统计,我们中国统计确实对传统行业、传统领域统计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是中国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过程,处在一个不断的前进过程,新兴产业、新兴领域、新的现象每日都在不断地产生,我们如何适应这样一种新的情况,我们今天特意讨论的大数据,包括大家提到马云电商的统计,以及将来可能更多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开展,都给统计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需要对统计标准进行规范,对统计方法进行更科学的鉴定,对统计的分析使用要有一套更透明、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这样一种要求。

  八,应用统计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统计的口径,使用统计数据一定要注意数据是什么口径的,是全口径的还是部分口径,是全部国有还是部分国有,口径不一致会影响我们的使用。第二是范围一致,统计范围是需要关注的,这里面的前后对比、左右对比、范围是不是一致,比如用大范围和小范围来讲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口径范围很重要。第三是标准一致,统计标准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标准像现在大家讨论GDP系数,衡量收入分配的重要的指标,社会上很多人在测算,其实这个指标不是统计指标,它是一个计算指标,计算指标就涉及到什么标准,标准不一致,测算的结果就不一致,所以一定要注意标准的统一性。口径、范围、标准归纳到一点就是统计的可比性。第四是相对数与绝对数,我们习惯于对绝对数的分析应用,相对数的分析应用不够,大家说中国统计存在着一定的水分,这是从绝对数上去讨论问题,但是反过来如果从相对数来讨论问题,这种影响就不是那么大了。同样相对与绝对是可以经常互相影响的,所以在用统计数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绝对数与相对数之间是否配套,这是我们需要去注意的。第五是价格因素,我们经常看到,大家使用统计的时候不注意价格因素,比如说财政收入跟经济的比较,财政收入是现象,经济增长速度是可比价,这是消除了价格因素以后,所以两个要比较,一个要把经济增长速度还原为按现行价格计算,这两者才可比较。而价格因素恰恰在今后越来越影响一些价值量衡量的指标可比性。我想总之对于统计数据的应用,一定要注意它的可比,一定要注意它的价格指数,也一定要注意总量与相对数,以及这之间的差异。我想把握了这些,我们也许就能够来比较好地使用统计数据。

  我们经常讲虚报,经常讲统计数据的水分,其实在这边可以跟大家讲,统计有它统计的规律,当一个统计体系如果整体上都出现虚报,那么这个虚报就会成为系统性的问题。当一个整体是既有虚报又有瞒报,就不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比如现在我们是不同的所有制存在的这样一个经济体系,因此可能对一部分经济主体会瞒报,对另一部分经济主体有虚报,这样从整个统计过程角度来说,瞒报与虚报会自然有一个互相抵消的过程,因此关键就看哪个因素影响更大。这是我们在衡量统计是否有水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种倾向,就它既有虚报也有瞒报,因为中国的收入统计。大家经常说可能是不是高,其实中国的收入统计确实有高的一面,比如农民收入,它可能存在这一些不规范的因素,把一些收入确定价格的时候会存在偏差,同样存还存在这一些瞒的方面,比如说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时候,他究竟是不是完全进入到他的调整体系里面去,这也是存在着一定偏差的。同样城镇居民收入,现在我们的调查主体是中低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几乎都不纳入统计调查的体系里面去,因此他得到的收入,反映的是中等收入阶层的一种变化。它不能揭示出高收入的变化,而恰恰高收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所以对于统计数据的应用,对统计数据的评估,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当然,作为过去的从事统计工作在这边讲,我想中国的统计总体上是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至于它有没有一些问题,我想这需要从国家层面去深化改革。第一是要深化社会信用体制的改革,要让社会形成一种守信的氛围。第二是切实要解决统计体系相对分散的体制性的问题,第三是要进一步地完善统计的法制,我想统计法制才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我们如果都能够像严防酒驾一样严格执法,统计数据质量也会进一步提高。第四是需要用更先进的技术来武装统计,我想只有源头有保障,我们法律又能够更有效,我们的体制能够更科学,方法更先进,技术更先进,中国统计就会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上一页

物流新闻手机客户端免费下载 安卓用户下载

本文关键词:邱晓华,中国经济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