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www.jctrans.com 2012-12-5 15:23:00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导读: 在二元体制下,劳动力在城乡和产业之间流动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

  在二元体制下,劳动力在城乡和产业之间流动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

  这个过程中,劳动力为寻求高的劳动要素报酬,在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流动以达到有效配置,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实现二元经济转化和经济增长。这个过程在经济发展中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推进,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实证估计结果显示,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投资和政府对农业补贴等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对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以农业技术进步推动的农业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重要因素。劳动报酬差异是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直接原因,随着劳动力基于市场机制在城乡产业之间流动,产生于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产业劳动报酬差异将逐步减小,这本身就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估计结果进一步揭示,基于劳动力城乡流动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扩大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期的科技投入对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投资具有挤出效应;而利用滞后一期的科研投入作为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显示,前期的科技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僵硬地过度实施最低工资限制,无疑会扭曲劳动力市场,增加企业用工成本,挤压制造业的生存空间。如果没有适时的政策调整,“中国制造”势必式微,制造业企业及其投资将向周边国家转移,很多制造业的劳动力不仅高工资不可得,还将陷入“无工资”的窘况。

  China Briefin的调查显示,中国最低工资为印度的2—3倍。若加上强制性的保险等福利支出,工资成本还要上浮40%—50%。而印度劳动力大军的平均年龄为23岁,统一福利只占较低工资的10%左右。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低成本制造企业开始从中国转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其他亚洲国家。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而言,印度、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已经开始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主要阵地。

  劳动力市场的扭曲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一部分城乡之间流动的劳动者,因劳动力市场容量有限而退出非农产业的劳动市场。另一方面,由于最低工资限制下企业用工成本高于市场均衡价格,企业因难以承受高成本而选择退出区域性市场或选择战略性转移。最终,劳动市场供需主体的退出致使其萎缩,从而导致国民经济增长缺乏持续动力。

  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从国民经济均衡增长的高度,认识基于科技进步的农业发展。随着工业化步入一定阶段,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发展成为可能,因此要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机制,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驱动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夯实新发展阶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推动二元经济均衡增长和二元结构转化。

  第二,促进劳动力基于市场机制在农业和现代产业之间、城乡之间流动,以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目前,尽管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给农民在城市里同等的就业地位,但是绝大多数地区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妨碍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劳动要素自由流动,导致经济效率损失,而且,由于城市尚没有真正“包容”作为现代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主力军的2.5亿“农民工”,将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和二元经济结构强化。

  第三,更加注重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和提高宏观调控效率。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国家宏观调控效率。同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要继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农业农村投资,这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二元经济均衡增长、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基本条件。

  第四,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人为扭曲,防止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萎缩而使经济增长缺乏持续动力。

本文关键词: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基本动力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