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围绕怎么保持物价稳定、怎么解决分配不公等八个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有针对性的回答。今天,我们关注如何保持物价稳定。
总体解读
中央打出组合拳稳物价
【原书摘引】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一路攀升,连续突破3%、4%、5%、6%,2011年6月达到了6.4%。
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专家解读】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频频“亮剑”,打出了一套控物价、保民生的“组合拳”。具体包括五大措施:1.转稳健:管好货币稳物价;2.保供应:增加供给稳物价;3.畅流通:降低成本稳物价;4.强监管:规范市场稳物价;5.增补贴:雪中送炭惠民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国家出台这些措施,对防止物价过快上涨效果明显。但今年物价上涨因素发生很大变化,再加上全球背景的影响,例如原来的以食品和居住上涨为主,开始向其他方面扩展;同时成本性因素开始释放,涨工资等上游成本开始向下游传递;以及翘尾因素的作用。今年要把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有些难度。
刘元春称,预计四季度CPI同比涨幅可能会逐步趋稳回落,全年CPI同比平均涨幅将达到5%左右。
现象分析
多管齐下治“食涨”
【原书摘引】这一轮物价上涨,食品涨价最为明显,约占全部涨价因素的70%。调查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有68.2%的人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专家解读】刘元春表示,在这一轮物价上涨中,猪肉和粮食涨幅明显。食品涨价对低收入群体冲击很大。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元的,因此措施也应多管齐下。首先要在保民生上有动作,特别是为低收入群体采取价格补贴;二是要通过政策措施来保供给;三对蔬菜流通体系、粮食生产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四是加强市场监管,打击投机炒作和价格欺诈,有效规范市场秩序。五是采取相对紧缩性政策,回收流动性。
货币政策不宜大动
【原书摘引】今年以来截至7月上旬,央行已3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创历史新高。
【专家解读】刘元春表示,目前由于金融市场价格扭曲严重、地域分化严重,如果国际市场相对稳定,中国货币还是应该采取加紧措施,防止金融过度扭曲问题,为治理金融危机和物价过快上涨打下基础。
同时,受国际环境变化,货币政策不宜动作过大,但要做好结构调整,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在放款环节可定向宽松,保证农业、新兴产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需求。目前,货币供给已常态化,近期不宜进一步收缩,短期内应持观望态度,但是从长远看,加息还是应当提上日程。
加强监管抑制投机
【原书摘引】“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棉里针”……2010年这些热词频繁见诸网络报端,反映了一部分农产品价格畸高,也折射出市场投机炒作的疯狂。以最先“蹿红”的大蒜为例,曾有媒体报道其批发价两年上涨了100倍。
【专家解读】刘元春表示,从去年到今年,政府对期货市场炒作行为加强了监管,加强了物资投放储备,对于进口农产品采取措施,进口重要物资平抑国内物价。目前,政策效果基本已经实现,很多产品价格迅速回落,没有出现去年那种价格暴涨的现象。下一步,要坚持既有的政策措施,对市场机制加强监管,纠正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投机炒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