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各级政府和企业不断进行探索。一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开始涌现,来料加工占比不断降低,产业链开始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原来单纯的代加工也转化为代设计、代加工一体化。
加工贸易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经营成本快速上升、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加大、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等多重压力,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近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及相关政策,这是我国出台的首个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国家级文件,将对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粗放增长难以为继
加工贸易面临多重压力
“30多年来,加工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还存在着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管理机制和政策与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蒋耀平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土地空间、能源资源、环境承载已经难以为继,发展低水平加工贸易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发展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有所减弱,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当前,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明年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中国海关总署1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1903.8亿美元,同比增加13.4%,低于全国外贸增速10.2个百分点。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根本上就是提高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分工地位,在保持‘中国制造’优势的同时,形成‘中国创造’新优势。”蒋耀平指出。
转型升级成效初显
承接转移量质齐升
近年来,为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各级政府和企业不断进行探索。一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开始涌现,来料加工占比不断降低,产业链开始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原来单纯的代加工也转化为代设计、代加工一体化。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加工贸易中来料加工占比已从2000年的30%降至今年前10月的15.8%,比2010年底又下降2.6个百分点。
作为中国加工贸易先行者和第一大省的广东,截至今年10月,共有4213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成功实现了转型,与此同时,七成加工贸易企业有了深加工结转业务。企业产品平均结转2至5次后再出口,带动国内配套产业产值超过5400亿元。
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也呈现量、质齐升局面。商务部统计显示,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已有44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今年10月,中西部加工贸易进出口平均增长70%,高于全国加工贸易增速56个百分点,占比从2006年的2.5%提高到5.9%。
为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产品结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加工贸易被严格控制。2006年以来,我国先后7次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钢铁、石化、有色、造纸等高污染、高耗能及消耗国内资源产业的加工贸易业务已经停止。
据商务部产业司司长张骥介绍,目前东部沿海的IT产业已经开始大规模转移。笔记本电脑四大主要代工企业达丰、英业达、仁宝、纬创已将部分产能由上海、江苏等地转入重庆和成都。
在维持原有企业生产和订单的同时,跨国公司向中西部转移的主要是新的产能和新产品。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一方面通过零部件本地配套、快捷运输等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加大内销比例,提高转移的综合效益。
挑战中寻找机遇
推动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
“实践证明,只有那些重视研发和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高、能够控制和影响营销渠道的企业才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实现逆境中成长,危机中壮大。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国内外环境变化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加快推动转型升级。”蒋耀平说。
按照新出台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承接转移将实现产品加工由低端向高端,产业链由短向长,经营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区域由东部为主向东中西并举,增量由区外为主向区内为主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以下几方面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承接转移: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试点、示范;抓好重点承接地的建设和培育;完善管理,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加强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在融资、用工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等困难。
蒋耀平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十二五”规划要求,落实《指导意见》,稳定政策预期,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