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一辆从杭州开往北京的G38次高铁列车,就遭遇了“飞鸟子弹”,导致车头玻璃大面积开裂,列车不得不紧急停靠在南京南站,让全体乘客换乘另一辆列车继续奔赴目的地,而受伤的列车则将进行修理。
一只鸟、一列车,一次正面冲突,一个非等量级的碰撞,加上一条劲爆的新闻报道。各个环节都让人浮想联翩。一次意外,引来了众人关注的目光。其实,在自然界这类事故每天都在上演……
只是不同于普通的交通事故,这次的责任主体由人变成了鸟,而另一方又恰巧是近年诸事不顺的中国高铁。一起小小的单车事故却引发舆论沸腾,一场关于高铁安全性的民间大讨论又不可避免的上演了。
翻看历史,由鸟类引发的各类事故在全球绝非首次。有鸟类钻入飞机引擎引发空难的、有鸟类撞击高速行驶的汽车从而造成车辆侧翻的、有鸟类撞击国外高铁线路上飞驰的列车的,这类例子倘若翻看档案记录定不在少数。那么,在被撞几率并不算低的铁道线上,一桩由飞鸟引发的单纯事故却被无限扩大,直上与运行安全并行的高度?
关注事件始末,笔者得出结论:由于我国民在经历了“7.23动车事故”后,对中国高铁缺乏信心,一有风吹草动矛头定将直指铁路部门。这与一些媒体的捕风追影也不无关系。人民缺乏对高铁的认知和信任,一些偏激的舆论导向又明显具有针对性和倾向性。就因如此,一场有少数无良媒体牵头的问罪大会便可轻易登陆“道德高地”,居高临下的对高铁进行口诛笔伐。而高铁面对翻旧账式的舆论抨击显然难以招架,瞬间成为一块砧板上的嫩肉,毫无缚鸡之力的它,只待“舆论大刀”的宰割。
同时,关于动量守恒定律中相对速度的讨论也展开的如火如荼。已有相关实验室出面证实并推断,相撞瞬间的撞击力很有可能超过1吨,这是一个何等恐怖的数值?然而,反观撞击本身除击碎玻璃表面形成网状龟裂纹以外,鸟类残骸并未贯穿进入到驾驶室,这与车体先期进行的破坏性试验所测得的结果基本吻合。(国外曾有用冻鸡射击以300公里时速运行的高铁列车,结果冻鸡贯穿前挡玻璃扎入驾驶座,而在测试机构建议模拟现实状况改用非冷冻制品测试时,结果令人满意)。这样看来,车窗强度达到了设计要求,确保了此次撞击中车辆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但是由于影响(驾驶员)行车视线,铁路部门最终还是安排旅客在前方到站换乘其他热备车组奔赴终点。殊不知这个笔者看来非常人性化的举措,却被不少网友误读,甚至引起了一些负面舆论的介入。铁路瞬间从主动换车变为被动受压。如此戏剧化的逆转,令人始料未及。原本对事件处置得当的铁路再次遭遇了旅客倒戈的尴尬。众人为何不买账?铁路部门又为何频遭由主动变为被动的怪诞逆转?
那恐怕是因为总有那么一些人愿意看到善良的大众与负责的企业站上对立面,激化矛盾的同时把原本的两者关系由“小渠”变为“鸿沟”。妄想长期将企业和人民贴上“正与反”的标签。
不过,通过此次事件,笔者反倒开始欣赏起铁路那“不怕朋友错怪,只怕待亏朋友”的“愚人”精神。正因如此,笔者也相信终有一日,人们会看透铁路类似今朝无辜“由主转被”的缘由始末和那些不易被一眼看穿的事物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