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已经实施了4个多月,从铁路总公司到铁路局、铁路站段都推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市场化货运举措。“一口价”“门到门”“随到随办”“敞开受理”这些极具市场化气息的新事物不仅受到媒体追捧,而且得到了货主的广泛认可。10月上旬,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铁路多项重要指标连创新高:10月6日,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1151.5万吨、装车175450车,均创单日新纪录。这足以说明货运组织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推出的举措是有效的。
随着取暖期的日益临近,承担襄渝、阳安、西康三线交汇、四个方向货物列车到达、解体、编组、始发重任的安康东站,充分发挥自身四通八达的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对通过的电煤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车辆做到快接车、快安排、快作业、快上线、快出发,使电煤车辆停留作业时间平均每辆3.5小时。
编织营销网络
对于企业而言,产品质量过硬和营销人才素质过硬同样重要。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成为铁路实施货运组织改革后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毫无疑问,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太原铁路局就建立了与市场紧密对接的营销考核激励机制。这一机制包括货运营销人员工作量单独核定、营销业绩单独考核等内容,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为了紧跟市场的脚步,早日与市场无缝对接,各铁路局、货运中心还纷纷组织货运职工培训营销课程。培训不仅要丰富营销技能,更要转变营销观念,让货运职工能够放低姿态去开展营销活动。
沈阳铁路局的营销人员总结出长远协议式、一对一算账对比式、网络互动式、品牌推广式等营销方式。武汉北站江岸站营销部职工采用换位思考拉货源,主动为异地货主寻找返程运输物资,降低货主运输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吸引新货源和促进货运上量,效果立竿见影。襄阳站随州货运营销分中心按照 “三分”(对营销人员分区域、分营销部、分品类) “三定” (定人、定厂、定量)对各自营销部的所有企业做到全覆盖。
组建营销队伍
从一切行动听 “计划”到全面市场化,铁路货运组织改革这一步迈得非常有魄力。
货运市场化的号角一经吹响,铁路上下就着手编织一张货运营销网络。
这张营销网是一张市场化的大网,旨在网住货主和货源。为此,各铁路局都使出浑身解数。郑州铁路局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并为331名客户经理明确了服务重点和营销对象。哈尔滨铁路局把功夫下在了市场调查上,建立了网格化责任体系,逐站、逐段、逐区域开展市场调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分析运输市场的变化和公铁运输的优劣。昆明铁路局全面敞开5种受理渠道,营销中心和12306客户代表24小时对外服务,他们还在全局59个货运站点配备了187名客户代表,为客户提供 “一对一”全程服务。北京货运中心建立了市场营销网络平台,与各大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连通、互相交换、信息共享促进管理的一体化。包头货运中心为了方便货主,积极研发 “傻瓜式”受理查询系统,方便客户查询车辆位置、货位情况、运输动态等信息。
铁路货运要全面市场化,还需要借鉴成熟、先进的营销理论,如 “客户服务代表制”,或者叫 “一对一全程服务”,把服务做精、做细、做到点上,满足客户需求。
改良货运产品
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铁路引入 “前店后厂”模式。从此,铁路货运以装完车为界限,分为 “前” “后”两部分。 “前店”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建网纳货, “后厂”则针对零散 “白货”设计推出货运新产品,如集货拼装快运班列、整零列车、沿零列车、无轨车站、成渝班列、高铁快递等。
太原铁路局设立零担办理集散站、沿途零担办理站,形成了覆盖全局零散 “白货”办理网络,开行了辐射南北同蒲、太中银、京原、太焦等9条干支线的5对沿零列车。集货拼装快运班列最大的特色就是——“拼”, “拼”货主, “拼”货物。拼装班列承运的主要是零担货物,多货主,多品类。据悉,已有19家物流公司洽谈 “拼装”业务。
这些新的货运产品胜在灵活、多样,受到了货主的广泛好评。
尽管10月10日、11日、12日、14日铁路货运量接连打破纪录,但仍不能因此就为货运组织改革下一个 “成功”的结语。因为对于铁路货运组织改革这样一场涉及人数如此众多、涉及面如此广泛的改革,4个多月的时间太短暂了。对于航母级别的铁路企业而言,无论是 “前店”“后厂”的磨合,还是习惯了坐等货主上门的货运职工适应 “店小二”的角色,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