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局近日发布《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下称“《规划》”),描绘了到2020年民航产业发展蓝图,并提出系列目标。
这其中,机场建设是一大重点。《规划》提出,到2020年之前要完善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机场群,新增布局一批运输机场,建成机场超过50个,运输机场总数达260个左右。
同时,积极打造国际枢纽,着力提升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推动与周边机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建设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相适应的世界级机场群,明确区域内各级机场分工定位;逐步提升成都、昆明、深圳、重庆、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等机场的国际枢纽功能。
在新建续建的机场中,“十三五”期间,将新建成都新机场、平凉、湘西、邢台等44个项目,续建北京新机场、承德、临汾等机场项目30个。《日报》记者统计发现,这些新建、续建的项目中,东部地区仅有北京新机场、嘉兴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绝大部分新建、续建机场位于中西部,且主要是三四线城市,其中相当多一部分是支线机场。
为何新建、续建机场主要在中西部?一方面,东部经济比较发达,交通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目前的机场布局已经比较完善,机场建设也以扩建、迁建为主。另一方面,在东部和中西部,所适用的交通方式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目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高铁建设更为密集,而在西部地区,支线机场建设更多。
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李晓津教授对记者分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大城市多,平原较多,修高铁的话客流量能够保证。相比之下,西部地区人口密度比东南沿海要少很多,地域辽阔,而高铁造价又高,这样的地方修高铁显然不划算。
不过,西部地区虽然经济欠发达,但由于其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特别发达,例如云南、陕西、四川旅游业非常发达,再加上距离东部又十分遥远,地面交通不方便,因此有具有一定的航空需求。
李晓津说,如果仅考虑建设费用,修建高铁一公里就要2亿元左右,而修建一个支线机场,大概只需要4亿元左右,大一点的也就十几亿元。因此,在中西部修更多支线机场,既方便又经济。
在中西部机场密集布局的同时,大中型机场也在加速扩建的步伐,同时积极打造临空经济区,不断壮大航空经济产业链。《规划》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在业务规模较大的机场周边规划设立临空经济区,引导各临空经济区差异化发展,在“机场-产业-城镇”一体化协调发展方面先试先行。对临空经济区实行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发挥示范效应和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临空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
临空经济区是依托航空枢纽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集聚发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形成的特殊经济区域,是民航业与区域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重要载体。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民航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广州、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复函,指导广州和上海有序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这其中,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总面积共135.5平方公里,其中机场区域面积41.64平方公里。示范区的获批,有利于提升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作为全球航空枢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带动珠三角地区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范围北起天山西路、苏州河,东临淞虹路、外环线,南至沪青平公路,西迄七莘路,占地面积13.89平方公里,其中虹桥机场运营作业区7.15平方公里。该示范区除了建设成为国际航空枢纽、全球航空企业总部基地外,还将建成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全国公务机运营基地和低碳绿色发展区,为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探寻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