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前,航班正点率仅约65%,如今则达到了95%--这是东航近年来在多个上海往返欧洲航班上实现的变化;在正点率大幅提升的背后,是东航积极开展欧洲航线优化项目、与民航局空管局及蒙古民航局等各方的合作。
畅通血脉 突破管制交接点瓶颈
在2011年之前,东航欧洲航线上,上海-巴黎、上海-法兰克福两个夜间航班,均为每天凌晨在中蒙国境上空、两国民航部门的管制交接点过境。然而,由于这一交接点需要供我国南方多个航点往返中欧的航班使用,而蒙古民航部门在夜间规定的间隔又高达每半小时一架次,所以极易形成瓶颈;一旦前段航路稍有影响、或者交接点航班密度略高,就很可能出现延误。
彼时,东航拓展国际市场的努力已经开始,中欧航线是当然的重头戏。而交接点问题如不解决,瓶颈会随着航班增加愈来愈凸显;东航运控中心因此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航线优化项目。
通过调研,东航注意到,在当时使用的管制交接点东侧100多公里处,有另一处航班密度相对较低、主要供我国北方航点中欧航线和日韩过境航班使用的夜间交接点;该点对应的国内段,相当一部分属于京沪航路;虽然京沪空域白天极为繁忙,在夜间却是低谷,只要在两国空管的管制交接上得到许可,国内部分的空域需求不难解决。
东航因此向民航局和民航局空管局进行了汇报,说明了更换管制交接点的价值。在首先得到我国局方及空管支持后,东航又邀请蒙古民航局相关专家来上海交流、讨论优化航路和变更管制交接点的可行性。
从2009年底到2011年初,经过多次沟通协商;东航与蒙古民航局方面就变更管制点、并且同步优化蒙古境内的航路达成了共识;双方还签署协议、建立了定期协商机制,为东航中欧航线的持续优化提供长效制度性保证。
此外,对于管制点变化后,国内航路除了京沪之外尚有部分涉及部队的空域,东航也通过沟通,得到了相关部队单位的认可和大力配合,使优化后的整条新航路血脉通畅。
2011年6月,上海-巴黎、上海-法兰克福航班成为东航首批受益于航路优化的航班;通过避开拥堵的航路和出入境点,两个航班的正点率增加了约30个百分点,来回程也节约飞行距离共计348公里,每年节约燃油成本约1000万元。
拓展优化范围 更多中欧航班受益
在中欧航线上初尝甜头之后,东航将更多航班纳入了优化项目的视野。
利用巴黎、法兰克福等航班探索取得的成果,东航物流旗下中国货运航空上海-阿姆斯特丹航班,随之也借助加辟的中蒙间上海-欧洲夜间管制交接点,优化航路、缩短时间。
而针对每逢冬春航季、北半球特别是俄罗斯境内西风带强烈、对航班运营构成影响的问题,东航运控又从2014年开始,针对该情况启动中欧航线的新一轮优化工作。
根据收集、分析的气象信息,东航运控中心发现,冬春季西风最强烈的区域主要出现在俄罗斯境内偏中纬度的空域,到了相对高纬度的空域,西风风力会有较明显的减弱。东航因而与俄罗斯民航当局进行联系,申请在冬春航季将航路转向相对更北的空域,并得到批准。
从2015年冬春航季开始,在俄罗斯境内的新航路得以启用;飞往伦敦这一目前东航在西欧最北航点的航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每个上海-伦敦往返航班,可以节约飞行距离360公里,节约燃油超过2吨。因为航路缩短,一次往返可减少飞行时间24.5分钟,相当于一年可以节约机组时间149小时。
更重要的是,由于上海-伦敦航线接近了执飞所用A330-200飞机的航程上限,过去在西风强烈的空域顶风飞行时,必须采取限载措施,导致部分腹舱运力无法使用。而在航路变化之后,上海-伦敦的去程业载,因此显著提高了1.67吨,回程也因为飞行距离缩短而增加0.45吨,意味着该航线全年共新增774吨腹舱业载的销售机会。
洲际航班航路优化 已成制度性安排
从中欧航线优化项目开始,在东航由国内往返美东的极地航线和往返美西的太平洋航线等更多洲际线上,航路优化也在不断深入;通过梳理天气影响、避免限载、避开管制繁忙点等各类问题,逐一设计优化解决方案,从而推动航路的日益高效。
如今,在东航,航路优化已经从一个个单项项目,逐渐变为一种制度性的安排。
每次航季换季前,东航运控部门都会与营销等单位及时沟通,为其将要新开的航线提前梳理要素、提出优化选项,并告知既有航路优化后的安排、以及是否有必要随之变更境外机场时刻等。
而在东航运控中心内部,具体承担航路设计职责的航务管理部也会尽量向签派员提供每个航班的更多航路选择,方便其依据该航班当天的具体天气、载量等情况,选择最合适、最经济的路线。
航路优化,正在成为东航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经营水平的重要动力。
记者 钱擘 通讯员 吴晨慧 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