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航而言,夏日的来临也意味着雷雨会时不时地给民航的运输来个“偷袭”。虽然现在的机载设备和地面导航设施越来越先进,但想要顺利避开雷雨,却仍然需要空管部门的主动作为。
民航努力改善空域环境
众所周知,雷雨天气情况下,绕飞是确保航空安全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而绕飞需要更多可使用的空域和更大的航路飞行容量。近年来,空管系统在扩容增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12年,空管系统通过调整京沪航路南端航路、建设京昆线大容量空中通道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华北、东北至西南、西北地区航路拥堵情况,增加了飞行安全裕度;调整优化了青岛、重庆、西安、济南、昆明等繁忙机场的进离场航线,研究制订了大连地区空域优化方案;新辟中朝进出境点,开辟了欧洲与东北亚地区的空中新通道,减少了北京上空的飞行冲突。
据民航局空管局有关人士介绍,今年空管系统还将积极协调军方,逐步建立灵活的空域使用机制、空中交通流量协调和管理机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繁忙区域,也将通过增加等待航线、优化进离场航线、调整衔接航线等方式,持续优化京沪穗三地空域。同时,还将在京广、京沪、京昆、中韩等主干航路上通过建立复线、分流航线等方式,提升骨干航路通行能力。此外,自3月7日起,在6条航路上实施的PBN也显著提升了航路飞行容量。
针对已经到来的雷雨季节,空管系统对管制运行提出了更为精细的管理要求。在《民航局雷雨天气保障航班运行措施》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描述:努力减少因流量控制造成的航班延误,推广采用等待航线、弱化尾流间隔、与飞标协同实施目视进近和目视间隔、缩小雷达管制间隔等管制运行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推动管制运行精细化管理。
CDM助减少舱内等待
遭遇雷雨天气时,旅客最担心的就是在机舱中等待航班起飞。“这一等就不知道要在机舱里闷多久。如果不能起飞,能不能让我们在航站楼内等待?”曾有旅客这样向记者抱怨。
为了减少旅客机上等待的时间,空管系统正在努力加快协同决策系统(CDM)的建设。“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运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民航全系统运行信息的统一共享,建立唯一的、高效的运行信息发布系统和机制,把信息共享作为运行监控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消除信息不畅、情况不明造成的运行壁垒,避免盲目决策,为实施高效的运行监控协调创造条件。凡是已经安装航班协同放行系统(CDM)终端的航空公司,应当按照航班协同放行系统所给出的航班预计撤轮挡时间安排旅客登机,避免出现旅客登机后地面长时间等待。”空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12年,华北、华东、中南、西南、东北地区的13个机场实现了航班协同放行功能,另有10个机场计划于今年6月上线运行。推行协同决策系统,有效减少了航空器地面开车等待地面滑行时间和空中等待时间,首都机场的航班平均正常率提高了3.21个百分点。根据2012年数据统计,首都机场关舱门后等待时间平均减少了5.34分钟,广州白云机场关舱门后等待时间平均减少了2.3分钟,上海浦东机场关舱门后等待时间平均减少了1.3分钟,上海虹桥机场关舱门后等待时间平均减少了4.5分钟。
而就在不久之前,华北空管局对现在运行的CDM系统进行了一次大面积升级改造,此举正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雷雨季节。华北空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系统升级,将逐步实现空管与航空公司的系统交互,并在提高数据传输稳定性和网络安全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CDM自动化运算科技手段,为广大航空运输用户提供更为准确的航班动态信息,确保特殊天气下的航班安全运行。
多项措施并举
要做好雷雨季节的空管保障,准确的气象预报必不可少。《民航局雷雨天气保障航班运行措施》中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地区等主要机场的雷雨天气保障航班运行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要求民航局空管局气象中心及时组织地区空管局气象中心开展雷雨天气会商,根据雷雨天气对机场和航路的影响,提前2小时发布雷雨天气对主要机场、航路运行影响的预警信息。地区空管局气象中心应提前2小时向本地区运行管理中心和管制部门通报雷雨预警信息,运行管理中心与管制部门共同协商制订雷雨天气影响机场起降和航路飞行的保障预案,由地区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向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通报保障预案;必要时,由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向全国空管部门、航空公司、机场发布运行限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