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相隔10天,再一次,他翩然抵郑。10天来辗转曼谷、莫斯科、北京,约翰・卡萨达――这位研究航空经济的国际头号大师也是飞行达人,他“享受”地说,也许自己会找到电影《在云端》中空中飞人“乔治・克鲁尼”的感觉。
此前,郑州对他来说是个充满兴趣的常飞点。此后,卡萨达中国工作室落户郑州航院,郑州将成为他的常驻点。
谈大河报
“卡大腕”承诺常来郑州常看DaHe
“嘿,我第二天就看到大河报的报道了,精彩!”见到记者拿着5月8日大河报在头版等版面的专访报道,卡萨达主动打招呼。
5月18日9时30分,卡萨达第一个中国工作室的第一个工作日。这个位于郑州航院小楼上简单安静的房间,让他有了“常回家看看”的理由,布置完当天的揭牌仪式流程,他跟记者重新翻起大河报,“我上了你们封面,感谢你们不遗余力报道航空经济发展”。
昨日上午,尽管中博会期间日程满档,卡萨达还是特地辟出时间“约聊”记者。5月7日晚间,大河报记者专访了参加航空港区规划评审会的卡萨达,那是他和河南媒体的第一次面对面专访。此前他已经听闻工作人员介绍,大河报是河南发行量第一的报纸,“我想大家喜欢大河报,一定跟你们永不放弃做新闻的专业精神有关系”。
再一次,他向大河报读者送出祝福,并表示以后“我会常来郑州,常看DaHe”。
谈物流模式:
运自己的货还是别人的货?郑州两手都要硬
大枢纽可以成就大物流。那么,有了枢纽后,郑州做谁的物流?摆在郑州面前的,似乎有两条路,一条是自己发展货物市场,并自己产货自己运,比如24小时内就能运到世界各地的iPhone。第二条路是依托已有的地面交通优势,组织周边区域的货物做个“组织运输者”。
“郑州,两手都要硬。”卡萨达深知郑州做物流的机遇和挑战,“如果是当下,我个人比较倾向制造业向外运输,比如我们已经是iPhone的重要输出基地。”
“自己有货源,这是航空港应有的基础;组织周边货源,这是航空枢纽应有的能力。郑州有这样的地面交通优势,关键是在空铁联运中怎样架构才更顺畅,在你这里运输比别人成本低,别人的货才肯来。”
降低成本还是要“通路”。卡萨达说:“对于一个航空大都市来说,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地理距离,而是所需要的时间和所需要的花费。机场只能负责空中运输,那么从机场到工厂之间的地面运输重要性凸显出来,这是郑州港做物流成功的关键。”
通完“地路”也要通“天路”。卡萨达表示,机场建设还不足以支持跨国性企业的运输量,目前更多区域的货运还是通过北京或上海转运到国外,所以应加密航线和运力。
谈产业布局:
今天是一个苹果明天是一片果园
“富士康,只是航空大郑州的开始。”卡萨达对于这家最早与郑州一起耕耘空港建设的企业充满了更多“后”期待。
在卡萨达看来,富士康之于郑州港,似乎意义已经超越了一家企业。“这个企业来到郑州,它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都可以随之内迁,甜头是大家的,更多的航空企业会来。另外,它的诞生与政策指导、职能服务的转变密不可分。可以想见,河南的开放姿态和能力会逐步提升,综合保税区、航线的拓展,跨国性的产业企业来了,像TNT这样的全球快递物流公司来了,这个空港,将从一个苹果变成一个大果园。”
谈政策支持:
速度速度速度!这句话也要说给职能部门
“速度速度还是速度!”这是卡萨达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基于飞翔的航空港,能够实现极速条件下的货物转运,完成各种各样的奇幻之旅。那么,保持速度,也应该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做航空经济的准则。
卡萨达告诉记者,政府的速度在软硬件都有体现。硬件上就是空中通道建设“步子再大一点点”;软件上则是“怀抱再张开一点点”,如果来访者能够自由签证、公司落户能够快速办理,包括科技支持、人才支持都能“点单即到”,那么大家都会冲向郑州。
提到人才,卡萨达表示,规划中的航空大郑州,会有很多高科技产业,如生物、电子、制药等进入。“这些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需要大量高端、高能力人才,郑州有,企业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