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月15日上午召开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2015年,安徽省农业农村经济延续并巩固稳定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全省粮食总产跨越700亿斤新台阶,实现“十二连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预计可达11000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9000亿元。
全省耕地流转面积2921.9万亩,耕地流转率46.8%
一年来,我省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着力促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成300个绿色增产示范片(区)、示范村、示范家庭农场和705个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预计全年肉蛋奶总产568万吨、水产品产量230万吨、蔬菜产量2750万吨、茶叶产量11.5万吨。年加工产值超过5亿元的产业化集群150个,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974家,全年交易额达176亿元。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省耕地流转面积2921.9万亩,耕地流转率46.8%。全省农民合作社6.3万个、家庭农场3.2万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近90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922家。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农机和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8万个。全年共补贴农机具10.9万台。
秸秆机械化还田3035.4万吨,占总利用量的77%
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减少不合理施肥21万吨。全年农药使用量14773吨,减少3.6%。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机械化还田3035.4万吨,占秸秆总利用量的77%。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首批20个试点县进入颁证阶段,其余85个试点县全面启动。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完成80个村试点任务。建成各级农村产权交易机构171个,交易额突破15亿元。在6个县开展农业补贴政策改革试点,全国首家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挂牌运营。
围绕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切实加强教育培训。举办了7期“三农讲堂”,组织50家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北大EMBA现代农业研修班,举办5期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专题培训班,培训1340人。全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2506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成为全国十大模式之一。
此外,农业依法行政、农业对外合作交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扶贫帮扶等工作均取得积极成效。我省农机购置补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等四项工作,获农业部延伸绩效管理考核优秀等次,受到通报表扬。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年均增长约15.8%
会议指出,2015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著成效,意味着“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圆满收官。
回顾“十二五”,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生的变化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与2010年相比,粮食、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净增91.5亿斤、52万吨和36.7万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取得新成效,全省耕地流转面积由637.8万亩提高到2921.9万亩,农民合作社由近1.5万个发展到6.3万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2721家;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达到新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提高到60%,高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60.8%提高到71.6%,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农业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组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在全国率先完成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村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得新突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85.1元增长到约11000元,年均增长约15.8%,增幅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GDP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