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部长称新西兰遭遇严重干旱,可能导致该国乳制品减产。
这个“可能”二字激起的波澜可不小,一是全球乳制品拍卖市场上所有产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二是一些国内乐观派开始看好国内乳业,中国乳业的问题会随着奶价上涨迎刃而解,甚至认为之前的杀牛倒奶是踩错了节奏。
笔者不怀疑,如果“可能”照进现实,则会带来国际牛奶价格的阶段性上涨,类似“经历”之前就有过。2012年至2013年,新西兰遭遇70年不遇的干旱,国际原奶价格涨幅一度超过20%,同时奶粉的价格最高达到5313美元/吨,曾经创历史新高。
但70年不遇的干旱也没阻挡住2014年国际原奶价的创新低,这次干旱能否达到或超过70年一遇的干旱,肯定是要打问号的。也有专家分析称,新西兰干旱可能对实际生产影响较小,因为新西兰的灌溉技术比较先进。如果这些专家的判断能够与现实相符,或者部分与现实相符,那么新西兰干旱对国际奶价的影响会再打折扣。
国内一些乐观派把满心欢喜的基础建立在“可能”的基础上,或者打了折扣的判断上,就自然显得有些盲目了。
在2013年新西兰最大乳企恒天然发生毒奶粉事件之后,中国对新西兰奶粉进口在不断弱化,进口国家越来越“多元化”。
中国目前的杀牛倒奶事件有着不容忽视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无外乎三个:
一个是错误判断国际奶价走势,2013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中国出现了暂时性的“奶荒”,国内进口商和下游乳企大量进口囤积奶粉,基本上都是高价进货,2014年原奶价格大跌,乳企背负跌价损失和消化库存双重压力,只能减少或压价收购原奶。
二是在“奶荒”前后,一些政府、企业等通过补贴、无息贷款扶持奶农养牛,奶牛数量快速膨胀。
三是乳品结构同质化严重。譬如,市场中巴氏奶市场份额比较低,在养牛方面除了养好荷斯坦奶牛,还要加大奶水牛、奶山羊等养殖规模。
如何做好国际奶价的走势判断,不仅仅是奶农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乳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事,习惯性的一窝蜂,结果通常都不会很好,这样的案例不难找到。乳企和奶农形成怎样的“互动”关系,这也需要不断反思总结,产业结构调整同样刻不容缓。
这些问题的迎刃而解,奶农才不会再有杀牛倒奶,令人惋惜的举动。如果盯着新西兰大旱而盲目乐观,慨叹什么杀牛倒奶是踩错了节奏,对中国奶业的发展将无济于事。
作者 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