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通报,湖北黄石等7城市在全国67座转型城市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
“这得益于黄石充分利用国家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通过确立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的战略目标,以产业强市和生态立市为路径,走出了一条‘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的绿色增长路子。”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说,建设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产业强市是基,生态立市是本,只有在产业升级中促进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加快产业发展,才能实现绿色增长和科学发展。
优调结构添后劲
作为一个因矿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黄石的产业结构具有“大全重”的明显特征,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曾一度超过70%,倚重倚轻的产业结构始终无法摆脱外部环境变化带给城市的发展制约。2008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的价格曾从每吨6.8万元下降到2.3万元,从而导致黄石20%的矿企停产,税收陡降。优调产业结构,是黄石建设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不可回避的选择课题。
日前,全球第一大铝塑管生产商日丰集团落户黄石。该项目生产乙烯管材,配套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30亿元。“我们培育的接续产业,已到了投产见效的关键时期。”黄石市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孔凡新说。
东贝压缩机,悄然超过日本东芝,销量稳居世界第二。全球每4台冰箱中,就有1台使用东贝压缩机。他们的目标是,2018年坐上全球老大交椅。
劲牌,凭借“中药现代化”和“酿酒自动化”的革命性突破,颠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手工作坊式酿酒方式,连续多年雄踞国内保健酒销量第一的宝座。
截至目前,在4000多个工业产品中,黄石已有50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4个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个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
一个个“单打冠军”在全国崭露头角,得益于黄石在优调产业结构方面做足了功夫。黄石市市长杨晓波告诉记者,近年来,黄石“高新化、集约化、低碳化”三化并举,围绕有色金属、高新技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了一批质量效益型和科技创新型的知名企业,引领黄石产业从“地下”走到“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同时,出台生态产业政策和招商引资政策,设立生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推进城市绿色转型,吸引生态企业落户。已吸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12家,如投资200亿元的正威集团、光伏北斗、华强数控等高精尖企业,改善了黄石市的产业结构。
截至目前,与“十一五”末相比,黄石产业转型呈现“两升一降”的良好态势,即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等接续替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分别提升近10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比重下降近5个百分点。
但据黄石市商务委副主任周灯明介绍,当前黄石服务业比全省的平均水平还低7.1个百分点。
“差距多大,发展潜能就有多大。”为此,黄石召开建市以来首次服务业专题大会,并提出:每年安排并逐年增加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5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
壮大产业显特色
灰色废液摇身一变,产出精制铼酸铵,一公斤售价1.7万元。神奇裂变,发生在大冶有色稀贵金属园。
每天,3000多吨废渣、废液,在这里成为炼制金、银等贵金属的重要原料。6000吨原料,大约可以产生600吨金、银、锡、铂、铼等稀贵金属,去年创造100亿元产值,利润接近2亿元。
据该园负责人侯琼英介绍,这里生产的白银已在伦敦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一年交易量约百吨,黄金产品也已向伦敦交易所提出申请。 从卖“傻大黑粗”的资源到吃干榨尽“深加工”,大冶有色稀贵金属园是黄石经济转型的缩影。
“矿产资源深加工产品产值占资源型产业产值比重达85%以上。”黄石发改委主任陈细马把这种升级称作“吃精资源饭”。他介绍说,黄石先后实施了10万吨铜板带加工、3000万套精密轴承制造、50万吨冷轧钢板带和100多万吨涂镀板等一大批项目,钢铁产业产业链不断“拉长加粗”。
更大的惊喜来自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转化。
7月18日,走进沪士电子,这里正在一期试生产。这家以生产高端电路板著称的台资企业,把其在内地的最大工厂,建在了黄石。据测算,工厂投产后,年生产规模将达300万平方米,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1亿元。
无独有偶,全球最大的印刷电路板企业——台湾欣兴电子公司也落户开发区。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60亿元。孔凡新兴奋地憧憬:打造全国第三大PCB产业区。
之所以兴奋,因为PCB带来的不仅是一笔笔不菲的投资,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路径。沪士电子、欣兴电子等PCB生产企业,将与生产高档电子铜箔的华纳铜箔、铜材料深加工的正威电子,形成一条令人期待的铜产业链,并蜕变为电子信息产业链。
“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离不开产业支撑。”陈细马告诉记者,黄石不仅在承接武汉和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辐射中“吃精资源饭”,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产品的资源利用跨越,而且依托资源禀赋形成了“特色”,不断向全国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长江中游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迈进。
沿江布局抓机遇
“上海生产的钢卷,通过长江运到黄石后,深加工成各类镀锌板和彩涂板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再通过长江航运销售到西部地区。”7月18日,宝钢股份黄石涂镀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瞿金生向记者描绘了宝钢股份沿江布局延长产业链,辐射中西部的“路线图”。
“上海生产的原料通过长江航运到黄石,运输成本每吨70元,而通过铁路运输则需要200元。”瞿金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正是通过长江运输,2001年只有一条8万吨镀锌板生产线的宝钢黄石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板材加工精品基地。”
宝钢通过“走进”黄石,辐射中西部;黄石本地的企业巨头华新水泥则通过长江“走出去”,布局西藏、重庆、湖南、上海等地,成为行业的翘楚。
这一“进”一“出”,让周先旺坚定了打造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的信心。
“要把自身优势和潜力挖掘出来。”周先旺告诉记者,黄石是全省继武汉之后第二个经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和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拥有国家一类水运口岸,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多年来对外开放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均居全省第二位,对外开放潜力巨大。国家启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后,黄石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