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17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业内人士建议,未来缓控释肥应该向行业标准化、市场规范化、推广全面化方向发展,由“小产品”向“大产业”转变,使“智能肥”成为国内主流产品,提高我国化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化肥处于“过剩”时代,缓控释肥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促进剂。
未来提升空间大
缓控释肥料肥效长,养分释放速率和数量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其养分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吸收基本同步,可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施肥次数,具有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的特点,是未来肥料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在超级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中优势明显。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技术处杨帆副处长在会议上表示:“除在大田作物节氮增产效果明显之外,缓控释肥在荔枝、蜜柚等南方需肥量较大的水果上增产显著,推广前景广阔。在减少20%的氮肥用量情况下,水稻、玉米等作物的产量没有明显减少,这对于减少氮肥淋失,减轻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齐鲁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从产业角度,缓控释肥具备显著优势。“启动高效缓控释肥使用补助试点”预计下半年有望得以落实,这将增加农民购买和使用缓控释肥的积极性,加快缓控释肥推广速度。同时,缓控释肥作为农业减排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减排补贴值得期待。如果未来得以铺开,将从另一角度加速缓控释肥的推广。
根据磷复肥协会统计,2013年我国缓控释肥产量不到300万吨,在复合肥中仅占5-8%,仅占肥料行业1%-2%,未来提升空间大。
此外,缓控释肥原料单质肥目前严重过剩,企业对于上游议价较强,成本的降低使缓控释肥成为提升生产企业毛利率的“利器”。上市公司中,涉及到缓控释肥的主要有金正大、芭田股份和新都化工其中金正大占国内缓释控肥产能50%以上,其差异化产品的毛利率要高出普通复合肥5%以上。在化肥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缓控释肥可谓“一枝独秀”。
目前处于“非主流”
尽管前景广阔,但目前缓控释肥还处于“非主流”。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强指出,虽然我国缓控释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国缓控释肥产业整体规模小,对农业增收节支贡献仅占肥料行业的1%-2%。企业之间的工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跟风生产销售,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国内缓控释肥市场比较混乱,很多企业只将缓控释肥料作为宣传营销的噱头,其产品却并不能取得控释效果。缓控释肥料的价格相对较高,农民的认知度不高。
金正大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将从建立科学示范体系、完善农化服务体系和创新市场营销方面加大对缓控释肥的推广。
在渠道创新方面,金正大已与335家邮政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涵盖25个省,通过邮政系统销售的产品占总销售收入的26%。此外,针对规模种植户的兴起,公司专门设立施美公司对此类客户进行开发和服务。
此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将加速产品推广。农资网购服务平台越来越多,部分公司借助微信平台进行产品宣传、农化服务知识传播。以云农场为例,2013年底上线,2014年2月开始在山东济宁推广,1个半月注册农户超过1万户、交易额超过4000万元。目前金正大缓控释肥在该平台上销售近30000袋。
在政策扶持方面,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积极制定和严格执行相关行业或国家标准,杜绝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入市场。在补贴方面,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应借鉴有机肥补贴的经验,避免犯同样错误,可以先选择一部分作物(如玉米)进行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