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创建文化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www.jctrans.com 2014-5-29 13:49:00 中国经济时报

导读:创建文化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访北京印刷学院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平

  本报记者

  徐伟

  王晓红

  亟须建立文化产业安全预警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你曾经撰文提到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进行发展,但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具体要从哪里入手?

  王建平: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不再单单靠军事、经济等硬实力,还要靠文化的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使得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使得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确保文化产业的安全,我认为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强化文化产业安全意识。入世以来,相比汽车制造业、农业、电信业、金融保险(放心保)业等行业,我国文化产业受到的冲击影响最为深远;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我们要不断增强国人的文化安全意识。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做好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主动权,通过多种方式向世界弘扬我国的基本价值观念,让世界不断了解中国文化,创造良好的文化安全环境。

  二是明确文化产业安全战略目标。维护国家利益是文化产业安全体系的最高战略目标。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是否健康,就是看其是否符合我国国家利益。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保我国文化安全,必须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做好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避免在文化产业战略选择与布局、市场管理权限和职能分配、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市场准入等产业政策问题上,出现中央和地方、地方与地方、部门与地方、部门与部门、国家和集体、政府与个人的冲突。

  三是建立完善文化产业安全法规。在遵循世贸组织相关规则的前提下,坚持适度开放国内文化产业,制定完善政策法规,确保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对内通过立法规范产业市场,制定长期的文化产业政策以保护及合理开发我国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对外则要积极参与制定世界文化市场规则,确保我国文化产业法规政策与国际接轨,从制度上为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

  四是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民营化进程。尽快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集团、企业、基金会及其他社会团体进入文化产业。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打破地区、行业和部门界限,采取多种联合和多种经营方式。

  五是创建文化产业安全预警系统。要建立早期科学预警与监测模型、完善的预警制度和应急方案,建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安全警戒线,通过运用经济、法律、市场、行政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国际文化市场的文化商品流动趋势、对可能构成文化产业及其市场的威胁、对文化产业构成灾难性后果的因素等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及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力量进行鉴别并作出及时准确的预告和警示,启动相应的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牢固掌握国家文化安全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切实维护我国文化产业安全

  中国经济时报:在当前的格局下,你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安全面临哪些风险?

  王建平: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我国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大,但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切实维护我国文化产业的安全,是现阶段我们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将文化作为事业进行管理,不善于进行产业经营,即使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的单位,在产权变更、员工身份转变、管理运营、资金筹措、市场开拓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全球化竞争加剧、市场准入放宽、大量外资涌入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产业面临一系列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

  其次,“文化殖民主义”势力抬头。近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越来越强化运用文化软实力影响世界事务,他们凭借在文化出口方面的优势,把自己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社会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强行加给其他国家,还利用人权问题粗暴干涉别国内政,这些都是“文化殖民主义”的典型表现形式。这种文化“渗透”不仅可为美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还能达到使用其他手段无法达到的政治目的。我国曾是“文化殖民主义”的受害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尤其要警惕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

  最后,外来文化资本的竞争力较强。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产值不断攀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弱小。同世界五大传媒集团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中具有现代企业形态的部分才刚刚起步,资产、产值、规模效益等都远远无法同国外的这些“文化航母”相抗衡。随着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国际文化资本可以由多种途径进入我国,入股、兼并国内较有实力和市场前景的文化企业,将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不安全因素。

  中国经济时报: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安全面临的风险,下一步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之策?

  王建平:第一,从观念上增强文化产业安全意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面临冲击和挑战,必将会产生优秀文化失传、民族身份弱化等危险。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文化安全意识亟待增强。一方面,在继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自觉抵制不良文化观念的侵蚀和影响;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渠道向世界展示我国的优秀文化和基本价值观念,让世界人民充分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为我国争取良好的文化安全环境。

  第二,制定相关规则,确保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需要抓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市场导向和宏观调控,而两者都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在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表现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不仅要通过立法规范市场,而且要从整体上评估、保护以及合理开发自身的文化资源,制定长期的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对外则要参与世界文化市场的规则制定,使国内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尽快与国际接轨。只有这两个方面配合得当,我国的文化产业才可能拥有优越的发展环境。对此,我们应该调整有关法规和政策,使之既遵循WTO的有关规则,又体现适度保护国内文化产业的原则,最终保证本土文化产业的主体地位获得巩固。

  第三,坚持适度开放原则,加大文化产业的开放力度。贸易往来总是双向的,如果在国内文化市场上满眼都是异国“风景”,而在国际文化市场上“中国造”却寥若晨星,那么就不能说我们的文化是安全的、强大的。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越是扩大了市场准入程度,其竞争实力就相对越强;越是限制了市场准入程度,其竞争实力就相对越差,其受市场压力也越大。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有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文化市场的有利资源,中国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增加国家文化安全的系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以现有的市场条件无法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全面竞争。因此,在对外实行适度开放的过程中,要注意防范西方文化产业大国的“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入侵和渗透,通过建立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安全的管理机制和预警系统,强化国家文化竞争力。

  第四,大力发展本土文化产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系统,是一个涵盖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业、演出业等在内的庞大体系。实施国家文化产业战略,构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长城”,仅有国有文化产业这一股力量远远不够。我国加入WTO后在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方面承担的巨大市场压力,已经对我国民族文化产业构成了冲击。实践已经证明,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根本解决资金、技术、人力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因此,要实现我国文化生存和发展的长治久安、营造良性生态环境,必须借助于民间资本的力量。现阶段,我国亟须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实施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构筑国家文化安全的“民兵方阵”。

  文化产业是构筑“中国梦”的内生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国内外形势都对我们提出了要求,必须尽快构筑我国的文化产业体系。你一直提倡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能详细谈谈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面临哪些机遇吗?

  王建平:从战略性高度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富有活力、技术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将成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正努力打造经济“升级版”。经济“升级版”意味着更优化的产业结构、更强大的创新能力、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和更和谐的生存环境。新的发展思路恰好抓住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这是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复苏依然乏力,结构性的产业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消化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培育新兴产业,尤其是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以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平稳复苏。而文化产业是未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具有关联性广、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能够成为国家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战略性高度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富有活力、技术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将成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正以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占GDP比重不断提高,日趋壮大的文化产业正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经济时报:今后一个时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王建平: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在今后的10年到20年间,仍将持续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首先,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充分运用市场化模式,并从市场角度设计文化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这将为传统民族文化提供市场载体,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特征。

  其次,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有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对经济总量的追赶,而更多地关注文化软实力的比拼。文化产业传播面广、渗透力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走出去”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有助于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感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使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地位相匹配。

  再次,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有助于维护文化安全。在文化大融合时代,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问题。发展文化产业、强化民族符号能有效抵御外来文化侵袭,保持道路自信,保护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最后,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一方面会显著增加服务业比重,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会激发上游环节的技术创新,增加下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推动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此外,产业的壮大将会增强我国经济对创造力的依赖程度,促进科技进步,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

  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立足经济发展全局谋划文化产业发展,扎实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步伐,为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具体措施,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制度供给,夯实产业基础。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公共服务、投融资、贸易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增加顶层设计,将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批文化产业综合试验区,推动成果产业化等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创新。

  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多元发展。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突出本地区的文化特色,根据资源禀赋确立产业模式和发展重点,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重点推动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着重发展演艺娱乐、民俗体验、工艺美术等业态,打造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深化体制改革,营造市场环境。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加快企业化改造步伐,发挥财税杠杆作用,鼓励文化单位的联合重组,盘活存量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发挥主导作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项目评审、财政扶持、信贷等方面一视同仁,营造透明、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扩大文化内需,增加消费动力。发展文化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紧密结合文化市场的最新消费动态,创造出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培育消费市场,引导消费者文化需求,加大文化宣传和培训,营造出良好的文化休闲环境,激发文化消费需求。

  发展文化贸易,促进对外交流。重视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对外贸易,塑造中国特色文化符号,加大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推出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产品,扩大文化贸易份额。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