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的这个冬天格外寒冷,全国各地气温屡屡刷新10几年、20几年最低记录。南方百姓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对北方暖气的“羡慕嫉妒恨”空前。但暖气“南下”的道路上有不少障碍,除了供暖设备设备利用率不高可能造成浪费外,我国分布不均的能源结构可能是另外一只“拦路虎”。
“到东北去避寒”
北方家庭司空见惯的“暖气”成为不少居民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屡创新低的气温让很多20几岁的年轻人“这辈子都没感觉这么冷过”。
铺着电热毯、抱着热宝、围着被子刷微博,成为这个冬季武汉青年小朱最日常的娱乐方式。“冷得什么都不想干,哪也不想去,冬天太难熬了。”
小朱非常怀念在北京上大学时的冬季,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宿舍里也都是温暖的,“现在每天起床别提多费劲了。”小朱说,从小他手上就有冻疮,每年冬天都会犯,直到上了大学到了北方才有所好转。小朱说,刚到北京的那个冬天,会因为供暖以后空气太干燥上火,“现在想想,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相比东北地区零下30几度,没有暖气的南方的零上3度似乎更难熬。
南方居民对暖气的需求不是从小朱这一代开始的,也不是从今年开始的。但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舒适感和费用之间的选择中,大多数人渴望得到更舒适的生活。
其实,暖气跨国秦岭淮河没有小朱们想象得那么困难,根据公开资料现实,武汉、合肥、杭州等城市已经有了居民暖气的试点项目。但,这里的暖气,依旧多是高档小区才能享有的“特权”,寻常百姓家依旧湿冷难耐。
紧俏的天然气成为暖气南下桎梏之一的,就是能源的短缺。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气贫油的国家,但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发电、供暖以煤炭为动力的居多,而水电却是南方地区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可以大面积利用发电余热进行供暖,但南方这就很难实现。
特别是在节能减排要求愈加严格的今天,城市百姓对pm2.5的关心程度并不比暖气低,在城市中用高污染的燃煤供暖已经开始逐渐被淘汰。今年冬天北京主城区已经基本实现“无煤”,新疆等地也开始“无煤换蓝天”。
但目前普遍被承认的清洁能源天然气在冬季却愈发紧俏。自从进入冬季以来,全国多地出现“气荒”,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天然气出租车为加气排队几公里。据武汉媒体报道,近期武汉由于天然气供应不足,气压不稳定,已经导致居民做饭燃气灶打不着火了。如此情况之下,“暖气南下”更是被蒙上一层冰霜。
温暖如何进入寻常百姓家
据《解放日报》1月6日报道,能源企业上海海立集团副总经理李黎建议说,考虑上海季节没有北方分明,政府投入巨资补贴集中供暖,不如花钱补贴给居民使用空调、地暖。李黎说,以上海当地的情况来分析,如果费用100%由市民承担,那么集中供暖就比现在任何一种采暖方式都来得贵。此外城市还需要铺设采暖管道,上海高层住宅小区远超过北方城市,铺设难度非常高。再粗的管道铺进来,分到高层的家家户户,很难分得过来。他说,虽然空调制热效果普遍不如制冷,但近年来空调效率不断提升,新品制热明显改善。住宅面积特别大的家庭可以选择中央空调、地暖等产品。
据《经济参考报》1月4日报道,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认为,当前要解决南方供暖问题,不能再走“烧煤”的路,这不节能也不环保,而应加强新能源的使用,发展节能环保的供暖模式。从目前上海、武汉、合肥等地探索实践看,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热电联产是比较理想的两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