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笼罩中国建材整合路

www.jctrans.com 2013-1-23 10:08:00 第一财经日报

导读:  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早在7年前已为政策层面所注意。2006年10月17日,国家发改委审议通过《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企业要进行跨部门、跨区域的重组联合,向集团化发展。

  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早在7年前已为政策层面所注意。2006年10月17日,国家发改委审议通过《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企业要进行跨部门、跨区域的重组联合,向集团化发展。

  但直至2012 年6月末,水泥行业两大巨头海螺水泥(600585,股吧)(600585.SH)和中国建材(03323.HK)的区域也未有显著提升。据数字水泥网和中债资信的数据,只有海螺水泥总部所在的安徽省的集中度达到70%以上,而四川、贵州、云南的集中度在30%以下。

  中国建材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并购了大量水泥企业,尤以旗下南方水泥和西南水泥为典型。但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中国建材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

  记者昨日尝试联系中国建材,但该公司董秘办的工作人员婉拒了采访。

  商誉风险

  近年来,中国建材并购了200多家地方水泥企业,目前其产能已经达到2.6亿吨/年,占到全国水泥产能的近一成。

  狂飙突进的并购未能带来效益的显著提升。中国建材201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的营收达59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9亿元,同比下降40%。

  截至去年9月底,中国建材截的资产负债率已经上升到80.9%,大幅高于水泥行业的平均60%的负债水平。

  在负债结构上,截至去年9月底1761亿元的负债中,流动负债占比60%。面对578亿元的短期借贷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中国建材去年前三季度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3.5亿元,净利润为35.9亿元。中国建材面临较大的还债压力。

  由于并购了大量企业,中国建材在截至去年9月底的商誉已经从2006年的2.5亿元膨胀到了206亿元,占净资产的50%。有投资者认为,在企业盈利能力不佳的情况下,这部分商誉将不得不面临被减值,而结合上述负债情况,中国建材的财务情况不容乐观。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新增水泥生产线受限,现存产能成为稀缺资源,这种资源稀缺所导致的溢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不只有中国建材一家去收购,因此被收购企业的议价能力就得到提升。”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评级业务部分析师谷仕平认为。

  投行杰富瑞曾发布报告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建材几乎全部的销量增长来自于新收购、利润低的西南市场。为保持合理增长,公司不得不进行更多收购,以此填补利润偏低,因此导致其借贷显著增长。

  市场化经营

  在不少人看来,导致中国建材目前这种大而不强的局面,是企业市场化经营的机制不够成熟。

  作为一家央企,即便资产负债率偏高,盈利能力不算强大,中国建材近年仍频频获得银行“输血”。截至2012年上半年,中国建材的987亿银行借款中,有888亿是无抵押银行借款。

  2012年上半年,中国建材获得了11.5亿元的政府津贴。2011年该数额为27亿元。中国建材在2011年年报中指出,“政府补助乃地方政府机构给予本集团,主要为了鼓励本集团发展及为地方经济发展所做贡献。”

  杰富瑞的报告指出,中国建材的增长模式需要公司每隔几年便回归资本市场,如果打破债务扩张和发行股份的恶性循环,就没有其他方式来保持增长。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水泥行业分析师指出,中国建材通过股权置换,把地方军收编进国有企业,由于每个企业的经营特点不同,整合集中在股权而非经营层面。“各地诸侯仍然按照自己的方式经营,公司统一、核心的管理力度有限。”

  上述分析师认为,中国建材之所以面对这番“大而不强”的局面,要归结于市场化经营机制不足。“反观海螺水泥,其虽然也是由地方国企转制而来,但通过精细化经营,内部掌控力度较强,管理控制严密,没有地方诸侯混战、各自经营的问题,也因而减少了干扰,加强了成本控制能力。”

本文关键词:财务,风险,中国,建材,整合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