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港集团散粮码头进境粮食出入仓及装卸船、车作业全部采取全密封皮带机输送。
随着我国进境粮食逐年增多,转基因疫情控制风险日益突显。为有效控制进境粮食所携带的疫情风险,提高通关效率,由辽宁大窑湾检验检疫局联合大连市政府、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港口企业,大连港集团散粮码头、中粮集团大连北良港打造的全国首批“进境粮食示范港”已通过验收。
记者了解到,打造粮食示范港,大连港集团不仅有效地实现了疫情风险防控,进一步提高了进境粮食的通关效率,提升了港口竞争力,预计每年还能为大连口岸增加400万吨货物、130亿元货值,实现一举多赢。
1.北粮南运形势趋好
2017年1月,来自东北腹地的玉米货源接连不断地从大连港下海转运。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北粮南运形势趋好。大连港集团散粮码头不断完善粮食物流体系,抓住“市场回暖”机遇,全力争揽内外贸货源,今年1月份即实现转运内贸玉米30万吨,创下了2014年以来同期内贸玉米转运的新高。
大连港集团散粮码头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大连港集团重点建设的“六大中心”之粮食转运中心,也是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注册交割仓库,下设有大窑湾、甘井子两个港区。其中,大窑湾散粮码头为主要作业区,拥有东北最大的8万吨级散粮自动化卸船泊位、7万吨级散粮自动化装船泊位,2个泊位年通过能力为700万吨,并且承担进口粮食中转业务。
近年来,随着到港进境粮食业务的增加,港区疫情防控风险也日益严峻。从港口到腹地加工,进境粮食要经过装卸、转运等众多物流环节,风吹及撒漏,都可能产生风险。
据大连港集团介绍,大连港集团散粮码头公司于2016年5月向大窑湾、辽宁省以及国家检验检疫局报请创建进境粮食示范港口。积极探索以“互联网+全程监管”的植物疫情无害化处理、建立港口在线检疫实验室、运行三个质量安全管理模式为核心的一系列专业化、全方位的创新举措,进一步完善大连港进境粮食监管体系。
2.在国内率先实现全程监管
在大连港集团散粮码头,全封闭皮带机将进境粮食源源不断地卸船入仓,专用的卸船机、带斗门机、防漏型散货抓斗保证物料粉尘不会洒落至岸壁。安装有GPS定位的汽车,从港口到指运地,全程随时可以采集信息,进行车号识别。
装卸、仓储、调运是疫情风险较高的关键环节。进境粮食到港口后,实现了集输港设施的“全封闭”,粮食由专用泊位接卸、专用筒仓储存。为了强化疫情管控,多项设备经过升级改造,实现了粉尘集中回收,确保进境粮食与出口、内贸粮食无交叉,保证进境粮食在港作业无洒漏。
记者了解到,大连港集团散粮码头投资860万元,为“互联网+全程监管”建立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和操作体系,在中国检验检疫机构尚属首次。
在散粮码头,视频监控点覆盖着整个港区。粮食进入转运环节后,现场作业人员能够利用视频监控、汽车GPS定位、火车车号识别、汽车车号识别等最新技术,可随时掌握粮食的实时动态,融合实时数据跟踪,做到了进境粮食“全程监管”,从口岸与指运地“无缝监管”。
严防一线,精细作业。作业中,港方严格执行防疫措施与管理制度,将无害化疫情防控体系渗入到作业各环节。通过疫情粮食熏蒸、配备防控器械、强化管控撒落粮、聘请专家开展有害生物监测、对进境粮食粉尘作无害化处理等手段,实现了港口全环节、全范围的植物疫情有效防控。
对卸船、装车产生的粉尘,经真空清扫系统收集后,全部运送至散粮作业港区的无害化疫情处理车间,进行灭活处理。
位于散粮码头4期筒仓南侧的无害化处理车间,是国家进境粮食示范港无害化疫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了解到,这台粉尘灭活造粒设备目前在国内最为先进,日处理量达5吨,植物真菌、病毒杀灭率达100%,所含杂草种子、虫卵杀灭率达100%。通过高温灭活挤压造粒,不仅有效防止疫情通过粉尘扩散,也实现了循环利用。
3.通关效率提升50%以上
国家进境粮食示范港的创建,进一步完善了国门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对于提高大连口岸安全把关能力,推动进境粮食检验检疫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等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实现了在线检疫和便捷通关。
为了缩短检验时间,提高检验效率,大窑湾检验检疫局联合大连港共建在线检疫实验室,实验室被前移至散粮卸船码头,通过卸粮流水线及时取样,在线监测疫情,做到样品随取随检。卸货完毕,检验检疫完成。对出现的植物疫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这是在国内率先开展的在线检疫创新,既确保了疫情检得快、检得出、检得准,也提高了进境粮食的通关效率,有效降低了检疫监管成本。粮食到港通关时间至少减少7至10天,通关速度提升50%以上。
对于大连港集团来说,国家进境粮食示范港的创建,提高了港口周转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港口竞争力得到提升。此外,预计每年将为大连口岸增加400万吨的货物吞吐量,增强了大连地区港口的先发优势,将进一步推动东北振兴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
责任比效益更重要
粮食安全与金融安全、能源安全一道被列为国家经济发展“三大安全”。进境粮食携带大量检疫性有害生物,可能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全方位加强粮食进口管理,势在必行,把握好进境粮食每个环节的“安全关”,港口责无旁贷。大连港打造“进境粮食示范港”,正是体现了一种“水运责任。”
我国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进口量约占我国粮食年度需求总量的五分之一。粮食进口,增加了群众口味选择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我国全球布局“粮食安全”,只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随之而来的“国门生物安全。”
一些国外有害生物往往与进境粮食结伴而行,去年初,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先后从法国、加拿大输华大麦样品中截获了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在深圳,截至2016年7月,已在进口粮食中截获有害生物588种25787种次。这些有害物种,一旦传入我国,或将造成农作物减产,或将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丧失和破坏,或将导致枯草热症,威胁人类健康等等。
进境粮食中转环节多、路线远、疫情传播的风险很高,港口企业作为进出口岸的重要成员单位,要做好进境粮食的风险管控,必须完善认知,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健全防控体系,通过完善港口设施,合理安排进境粮食接卸、运输、储存、查验、处理等区域,做好厂区疫情监测、输送地面撒漏清理等监管工作。“检”“管”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