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
招商局国际更名为招商局港口的背后,是其港口业务的迅速扩张,凸显了港口业务将成为招商局集团的重要业务序列,同时也是其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6月3日,招商局国际(00144.HK)召开股东大会,会议通过更名决议。招商局国际将更名为招商局港口,企业名称由“ChinaMerchantsHoldings(International)CompanyLimited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更名为“ChinaMerchantsPortHoldingsCompanyLimited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
对于企业更名,招商局港口表示,近年来已经持续剥离非核心业务,并通过投资新项目或收购优质港口相关业务及资产来巩固及发展其港口及港口相关业务;更改企业名称更能反映企业现时集中于港口及港口相关业务的策略,使角色和形象更为明确。
更名的背后,是招商局集团港口业务在全球的快速扩张,凸显了港口业务将成为招商局集团的重要业务序列,同时也是其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招商局港口实现归属于公司权益持有者溢利为48.08亿港元,同比增长6.2%,其中经常性溢利为44.62亿港元,同比下降3.0%;港口业务实现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106.10亿港元,占总额的77.7%,毫无疑问港口业务是招商局港口的核心业务。
“登顶”:中国最大公共码头运营商
1991年招商局港口前身海虹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油漆制造)成立,1992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1997年开始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逐步成为多元化综合性上市企业;1998年开始重点向港口业务发展;2001年发展定位为以港口业务为核心;2003年成为以港口及港口相关业务为核心的上市企业,由投资型企业转为投资管理型企业;2005年上港集团揭牌成立,招商局港口持股30%,基本完成构建中国集装箱枢纽港网络的战略布局,成为中国领先的公共码头营运商;2007年出售非主营业务,完善港口网络布局;2008年实施海外战略,港口业务向海外拓展。
伴随旗下港口网络和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招商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逐年增加,2012年首次突破6000万TEU,达到6021万TEU;2013年突破7000万TEU,达到7132万TEU;2014年突破8000万TEU,达到8084万TEU;2015年继续攀升至8366万TEU(见图)。与此同时,招商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世界排名逐步提升,去年位列第二(见表)。
可以看出,作为中国最大的码头运营商,招商局港口特别强调其“公共码头运营商”属性,旗下码头面向所有航运企业,而非航运企业自身的或货主的码头。招商局港口本身不是一家特定港口的经营者或船公司,而是在整个港口行业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专业投资人。因而,类似招商局港口这样的公共码头运营商并不纠结于某个港口的运营权,更多的是将港口及其相关产业作为投资专业。
“出海”:提前布局“一带一路”
不同于中远海运集团,在海外港口的投资上需要考量航运主业的受益情况,招商局港口首先要考量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正因如此,招商局港口的海外港口投资项目从新兴市场开始。
招商局港口在实施海外战略后,2009年9月获得斯里兰卡政府颁发的科伦坡港集装箱码头项目意向书,进入海外港口市场。2010年,招商局港口与中非发展基金成立合资企业收购尼日利亚TICT集装箱码头47.5%股权。2012年8月,招商局港口宣布完成收购TerminalInvestmentLimited(TIL集团)旗下ThesarMaritimeLimited(TML)50%的股份,TML拥有洛美集装箱码头项目(LCT)35年的发展和经营权(LCT是多哥唯一位于几内亚湾的集装箱深水港)。2012年12月,招商局港口以1.85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吉布提港口的已发行股本23.5%。
在非洲的多项投资,进一步加强了招商局港口在日益富裕的非洲的市场地位,并能与之前的海外投资形成更大的协同效应。
2013年1月,招商局港口与达飞轮船就收购达飞轮船旗下码头TerminalLinkSAS49%股权达成协议,同年6月该项目通过所有交易先决条件,双方顺利完成交易,招商局港口海外业务投资区域也由亚洲和非洲拓展至欧洲和北美。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启动前,招商局港口已在海外大规模布局港口,这些港口大多是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港口点位。伴随中国政府积极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招商局港口依托国家力量更加积极构建完善的全球港口投资网络。
在与中外运长航集团合并后,招商局港口表示,除继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布局和海外综合开发外,积极探讨与中外运长航集团的海外港口网络的对接与合作,发挥协同效应,优化海外全球化布局。
“新局”:世界一流港口综合服务商
招商局港口提出的新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港口综合服务商”。对此目标的解读是:招商局港口以往专注于港口的装卸与堆存业务,业务定位主要在传统的港口业务投资、运营,如今要发展全产业链的“大港口”和“大物流”,即港口企业可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网络,打造提供从国内工厂起步“门到门”的,包括拖车—装箱—清关—仓库—港口—驳船—海运—陆运全链条物流服务,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产能合作项目提供贴身服务(代理+物流+产业园区+全球优质商品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港口向“大港口+大物流”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招商局港口新的发展目标与招商局集团“前港—中区—后城”的蛇口发展模式一脉相承:以港口为龙头和切入点,以临港的产业园区作为重要载体,打造国际产能合作平台。
“前港”,即利用招商局集团全球布局的口岸优势,强化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实现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以及多个环节的诸多领域的整合。
“中区”,即在港口信息化的基础上,建设线上线下的O2O体验交易中心,同时在区域内配备保税仓功能,实现辐射国家和地区采购商小宗商品现场提货,大宗商品线上线下单仓内出货,并紧密结合前港实现货物的“端到端”物流配送。同时,在港口保税园区内建厂破除关税壁垒,输出产能。通过在保税园区内建厂,将大幅缩短跨境运输费用、贸易代理成本、通关成本等,实现产品运营本地化,本地加工生产。
“后城”,即利用港口和园区的发展,通过工业化提高生活水平,促进人口增长,产生住宅和商业需求,在港口和园区周边建设城市功能,又通过城市化反过来提升工业区和港口的价值。
伴随着招商局集团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前港—中区—后城”的发展模式也逐渐由国内向国外扩展。这背后,依赖的正是招商局集团的协同效应。
近年来,招商局集团正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建设“丝路驿站”。作为“丝路驿站”的首个试点,1月份,招商局集团与吉布提政府签署《吉布提出口加工区开发合作框架协议》,拟与吉布提政府合作开发自由贸易区。目前该项目以临港自贸区为主要载体,加强港口、临港产业园及公路、商业服务设施等在内的硬环境和通关、结算、支付以及大数据等软环境建设。
在招商局集团“丝路驿站”的布局中,招商局港口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