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静文
香港航运业每况愈下,特区政府近期多次重申航运业的重要性,并支持向高增值航运业发展。由香港航运发展局委托顾问进行的研究日前出台,指出政府政策和人力资源为香港航运业发展两大掣肘,同时建议政府成立新的航运法定机构支持发展。航运交通界立法会议员易志明说,期望新成立的法定机构,能深究本港航运业面对的竞争和机遇,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他强调,有关支持需涵盖港口和高增值航运业务。
该份名为《提升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报告,近日上载到香港航运发展局网站。但特首梁振英早于今年施政报告中已指出,政府在未来一年将进一步厘定新机构的具体功能、架构和财政安排等事宜,并咨询业界,尽早开展立法程序。
新机构须跨部门运作
易志明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法定机构必须是跨部门运作,因高增值航运业涉及多个行业,“行政总裁”人选亦非常重要,须是资深行内人士,“官方代表”更不能缺。他强调,“政府在成立该法定机构时,须充分咨询业界意见,保持良好沟通,否则有落差,业界又会失望。”
近年有不少研究报告出台,但相关建议得到落实的少之又少,有航运界人士直言,“做顾问报告等于浪费钱!”对此,易志明表示,可以看到政府较过往积极,法定机构亦是“众望所归”。他认为,“港府说要‘适度有为’,又插手楼市,为什么就不能帮助航运业发展?”
港口和航运相辅相成,香港付货人委员会执行总干事何立基冀,该法定机构是一个拥有更多功能和权利的机构,他同时强调要兼顾港口发展。香港货柜码头商会主席钟惠贤担心,新法定机构重点将放在高增值航运业务,却轻视传统的港口基础业务,他希望政府在研究时不忘港口发展。
中央支持港发展航运
另一方面,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表明中央支持香港发挥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角色地位,问及对“十三五”规划的期望,易志明坦言,“国家已摆明告诉你可以做什么,不用他们喂给你吃吧?”事实上,多项跨境政策都为香港航运业发展提供机会,包括《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
但是,过去10至15年,港府并没有通过提供直接资助或政策措施,以支持香港航运业维持竞争力和吸引力,任由航运业“自生自灭”。反观新加坡、上海等竞争对手拥大量政策支持,包括由新加坡海事及港务局成立的航运中心基金、“MaritimeONE”方案(航运求职网站)等,以及上海成立航运交易所、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等,实际行动以作支持。
易志明说,新成立的法定机构,除了制定相关政策外,还需多做推广。他进一步解释,“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问题。没有人才,航运持份者不会来港设总部,相反年轻人认为没有发展前景,亦不会就读相关科目。”报告亦建议,新的法定机构需进行宣传及推广活动,如到海外考察等,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除缺乏政策支持,人才不足是香港航运业另一大挑战,报告指出,香港航运业不仅未能吸引足够新血加入以持续业界未来发展,同时新入职人员质素亦有下降趋势。易志明说,香港只有两所大学支持培育航运人才,惟偏重物流方面,反观上海和大连均设有海事学院,着重培训航运及船舶方面的人才。香港货柜车主联会主席梁根权补充,作为最前线的货柜车司机,平均年龄已达50岁以上,年轻人不愿入行,他慨叹青黄不接。
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发轫于上海,上海海事大学至今已向全国港航企业及政府部门输送逾5万名毕业生,被誉为“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他建议,可透过输入专才计划,吸纳更多航运人才来港发展。他又赞扬,梁振英在城大作校董期间,倡议设立的海事法律课程,为香港高端航运业发展储备高端人才。
港府推亿元基金育人才
此外,港府上月推出1亿元“海运及空运人才培训基金”,支持香港未来5年的航运及航空业人才培训,包括成立“专业培训课程及考试费用发还计划”、“本地船舶业训练奖励计划”,以及将现行“航海训练奖励计划”的航海实习生每月津贴,由5000元增至6000元等计划。有学者认为,基金的设立能支持行业人才发展,惟担忧5年期届满后,港府会否继续支持,甚至增加拨款。
报告最后建议,香港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从根本改变政府现时的手法及支持度;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及推广策略,推广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同时设立一个涵盖香港航运业相关培训课程的中央资料库及建立航运就业电子平台。易志明总结道,香港在船务融资、管理、仲裁等方面有优势,若能有政策支持,必能吸引更多相关持份者来港发展,为香港生产总值带来较大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