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29日,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磋商会在昆明召开,中、老、缅、泰四国代表团对《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发展规划》进行了讨论和审议,达成共识,并签署了会议纪要。
此次会议明确了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从思茅港南得坝至老挝琅勃拉邦890公里通航500吨级船舶的国际航道,并在沿岸布设一批客运港口和货运港口。
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开创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中老缅泰洪、枯、中水期的联合考察,2000年4月四国签订了《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2001年6月实现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正式通航。自正式通航以来,我国先后建设了思茅、景洪、关累、勐罕等一批港口码头设施,对境内外航道进行了整治,通航能力大大提高,由过去的原始航道、仅半年通航提升为全年通航,最大船舶为420吨,航道货运量从最初的几万吨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万吨,客运从最初的几万人次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万人次,货种从单一化向多元化逐步发展。
航线开通以来,四国先后对国际航运部分航道进行了整治和改善,有效地改善了通航条件,但是,由于老挝会晒至琅勃拉邦300公里河道未实施整治工程,枯期宽浅河段仅能通航60吨级船舶,上下游航道开发不一致,限制了该水域国际航运整体运力的提升和综合效益的发挥。
规划目标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国际航道条件,提高港口服务功能,对贯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中、老、缅、泰四国互联互通合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