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传波
今年达到30%,明年到60%,2015年升至80%
今后,“重庆造”船舶在家门口就能采购到更多的本土造零部件了。2月4日,重庆市经济与信息委员会传来消息,按近期拟定的方案,今年起重庆市将大力推进本土船舶工业配套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将本土配套率提升到80%,而随之出现的,将是200亿元的产业“蛋糕”。
本土配套率不到10%
2月4日上午,南岸东港工业园中,重庆东港船舶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港船舶)的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
“我们主要生产内河船,如果进行拆解,普通内河船所需的零部件达上千种。”东港船舶副总经理丁毅坦言,长期以来,由于当地船舶零部件生产企业较少,该公司所需的零部件九成以上需在江苏、浙江等地采购。有的部件需提前2—3个月订货,此外还需花费大量的运输成本和人力,让他们颇为头疼。
东港船舶的遭遇并不是个案。根据重庆市经信委调查,目前该市共有船舶生产企业108户,年造船能力160万载重吨。但该市船舶零部件工业未形成较完整的供应体系,本地化配套率不到10%。这意味着,每年有大量的零部件需从外地采购入渝,船舶制造企业的成本随之走高。
船舶工业规模将达200亿
按重庆市拟定的目标,今年起将着力提升船舶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本土配套率要达到30%;力争2014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发生变化的不光是百分比,伴随“整机+零部件”全产业链逐渐形成,2015年该市船舶工业配套产业集群的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各路企业均可把握掘金商机。
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重庆市经信委已成立船舶工业配套办,负责编制全市船舶集群产业发展规划、布局调整,并制订出台支持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推动整船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展开对接。同时,该市将推动现有5—10家船舶零部件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和配套能力,推动一批零部件重点产品的研发生产。目前,该市正在对全市整船企业采购明细及供货单位进行全面摸底,以掌握全市船舶工业潜在的配套能力。
多家船舶生产企业高层认为,伴随零部件本土配套率提高,将帮助整船生产企业有效降低成本,同时产业链上将诞生更多的投资机会。(孙黎明 赵洁)
走出“壳”制造
□ 程璐
造船业被喻为“面向海洋的装备业”,建造一条大船需要有200多个配套企业密切合作。但是,摆在中国船舶工业面前的现实是,船用设备配套能力远远落后于造船能力。目前,我国船舶配套国产化率约在60%左右,与造船业发达国家80%—90%甚至接近100%的国产设备装船率相比,差距甚远。
由于配套行业水平低,中国造船厂不得不从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进口配套产品,大大压缩了中国造船业的利润空间,通常一条交付使用的船舶其船用设备就约占整个船价的一半。造船还是造船壳?成为中国船舶行业不容回避的问题。
《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主要船用设备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这需要各地政府积极引导,提高本土装配率,合力做强船舶工业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