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评】共赢的开端
www.jctrans.com 2010-2-10 10:20:00 中国航务周刊及航贸网
烟台港重组是一次被普遍看好的合作。货主企业、航运企业与港口企业站在一起,可发挥的空间相当充裕。而利益同向、优势互补,正是共赢之旅的良好开端。 烟台港2007年就已成为亿吨大港,并已坐拥保税港区。然而,南有青岛,北有津、连,仅定位于扼守渤海湾中转枢纽的烟台港并不显眼。另一座山东大港日照港,2009年吞吐量比上年增长20%,声势逼人。 事实上,烟台港自己的优势也很明显,正如业界对宝钢与中海之所以选择烟台港的解读:内贸业务在烟台港所占比例较大,受金融危机冲击相对小;地理位置理想,对于有意向华北和东北进军的南方企业,是重要的立足点;身属环渤海港口群,群内产能过剩程度较长三角和珠三角为轻,未来发展前景光明等。 此次重组令人们对烟台港的期望上了一个台阶。这不仅源于合作有可能带来更充足的货源、更稳定的网络与更全面的供应链服务,还在于烟台港将重组视为改善投资主体、梳理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契机。若能藉此契机理顺关系、搭好平台,未来的顺畅发展自是应有之义。此外,按照规划,德龙烟铁路将在2010年内全线贯通,从而大幅改善烟台港的集疏运条件,为改变山东港口“南重北轻”的不平衡格局产生重要作用。 宝钢与中海在重组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对于任何企业,在紧扣主业的基础上延伸业务链无可厚非。货主企业向航运、港口行业延伸,显然,宝钢成为烟台港重组的“二把手”,有利于长远规划码头发展,合理利用岸线资源,顺畅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同时,这种更为大气的做法,有可能为宝钢赢得运价与运力的双重保障。 此外,有评论认为,此次中国海运以集团身份参股,淡化了中海码头作为中海集运子公司的色彩,对培育中海码头成为真正的码头运营商有所推动。 当然,重组后,货主、船公司、码头三方利益如何协调,机制如何平衡,目前还未见端倪。我们期待,“四方六家”能够协同一致,构建可资借鉴的“烟台模式”。 ——《中国航务周刊》“眼观六路”栏目文章,总第832期,2009年2月10日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