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近300位活跃于本港航运业的上海海大校友,昨晚出席联谊会\大公报摄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于世成昨日在港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以西方贸易为基础的海运规章制度为本的国际海事营运大环境下,中国话语权正在逐步增加,在国际海事组织的会议和论坛上,已逐步感受到中国的存在和声音,循序渐进表现出作为海运大国的地位与实力转变。他认为,上海的目标是在2020年基本建成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条件能力的航运中心,通才不缺,只缺中、高端专才,特别是结合航运与资本知识与运作的精英人士。
在国际海运市场上,中国的影响力正不断增强,不单在干散货和原油海运市场举足轻重,同时在世界十大集箱港口排名中,中国的港口亦占去6席,上海早前更成为全球最大货柜港,另外,全面取代韩国成为全球最大造船国,是迟早之事。以上种种都显示中国海运与港口相关行业近年发展的急速程度。
不过,在国际海运业的实际操作上,中国仍是“后起之秀”,在西方海运业过百年的经验累积下,现行制度与运作基本上与中国并无关系。上海海事大学校长于世成认为,中国作为海运业后发国家,须融进现有制度,并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加入中国元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增加话语权。
专家主动参与制定规则
他指出,在国际海事组织的会议上,中国代表团近年已表现出本身的观点和声音,例如在海洋环保、污染和海上人命安全方面,逐步感到中国声音的存在。他举例称,尽管中国还未决定通过有关规管国际海上货物运送责任的《鹿特丹规则》,但代表团在过去十年是全程主动参与该规则的讨论,确保在新的惯例建立过程中,中国能扮演更活跃角色。但他表示:“不喜欢为单纯有声音而有声音。”中国在参与国际海运事务讨论只要恰如其分,自然能加入更多中国元素。
要为中国在国际海运业的话语权评分,于世成认为:“如果说100分是满分,(现在)给予50分这种说法,还是多了一点,相等于一半,过程不会那么快。因为现有的西方海运环境、文化产生时间是以上百年为计算单位,须等待中国的航运人才和专家团体不断地增加,实事求是地了解才可以。”
上海和新加坡近年锐意发展成国际航运中心,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去年通过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于世成把有关文件公布前后,作为上海航运业发展进程的分阶段时期。他认为,上海在航运发展少说已有近20年,随着政府不断投资和相应政策配合,硬件设备问题大体上已齐备,目前已进入软环境发展上,关键在于软件方面做到何等程度。他表示:“在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意味着上海航运中心届时要对全世界业界产生影响,这要求是很高。”
能否达成国际航运中心目标,他认为,吸引年轻人入行是非常重要,并明确指出“真正取决在于人才。”他表示,针对一般海事从业员与通才,上海并不缺乏,而是需要更多中高端的海事专才,特别是结合航运与资本知识与运作的专才。
他指出,高端海事专才具备企业渴求的经验,例如精算师、海事律师、船舶经纪,风险管理专家,经验都是能否准确处理业务和取得生意是非常关键因素,而又能结合航运与资本知识操作的海事专才更是少之又少。
300港校友联谊
于世成透露,上海海事大学亦有安排教师学习资本市场运作,包括到外国或上市公司了解上市安排细则和不同的审计制度,以及不同航运中心的法律和政策加以归纳和参考,然后再将知识传授予学生,以培养更多高端专业人士。
另外,上海海事大学昨晚在港举行校友联谊会晚宴,该院在港校友约有300人,当中不少活跃于本港的船公司、船舶经纪和物流业。于世成表示,期望通过联谊会,让校友在本港业内加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