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主要港航船企整合、重组、转型的“落地”之年,尽管73家中国港航船上市企业总市值成功突破万亿元大关,但与2015年资本市场的红火热情相比,2016年可谓萧条冷清。
企业承担着社会财富的生产和流通,上市企业的市值反映资本市场对企业的最新估值。依循惯例,《航运交易公报》于岁末推出《2016年中国港航船企市值排行榜》,通过梳理航运、造船、港口行业上市企业的市值情况,反映宏观“航”业的市场表现。
2015年下半年以来,资本市场回归理性,深度调整;2016年维持相对弱势,市值明显缩水。截至2016年12月22日,A股总市值51万亿元,较2015年年底缩水2万亿元,同比下降3.74%,中国港航船企的总市值也明显回落。
根据榜单,截至2016年12月26日,在上海、深圳、香港、台湾两岸四地上市的73家港航船上市企业市值共计1.22万亿元,连续3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但同口径来看,除去新增加的中国动力,其余72家上市企业市值共计1.17万亿元,较2015年的1.44万亿元,大幅下降18.75%;较2014年的1.29万亿元,降幅亦达到9.3%。
低位逢灾 市值大贬
——《2016年中国港航船企市值排行榜》解读
2016年是主要港航船企整合、重组、转型的“落地”之年,尽管73家中国港航船上市企业总市值成功突破万亿元大关,但与2015年资本市场的红火热情相比,2016年可谓萧条冷清。首先, 2016年开年资本市场便以“股灾”起步,熔断机制引入的头4个交易日里,A股指数4次触及熔断阀值,7万亿市值瞬间蒸发;随后市场整体维持弱势震荡格局,1月、6月和12月均现规模性“千股跌停”。其次,航运供需基本面依旧未见好转,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的中国港航船市场炒作热点日渐分散和平息,航运资本市场趋于理性,全年深度调整。
整体来看,经历了2015年的利好发酵,2016年中国港航船上市企业市值跌滑明显,大型国有企业依旧保持相对优势;细分来看,在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港口、造船、海工企业各占3席,航运企业占1席。
根据榜单,2016年中国港航船企中市值最大的上市企业为中国重工,总市值达1360.60亿元,连续3年蝉联中国港航船企市值排行榜榜首。此外,2015年排名第2、3位的上港集团和宁波港也成功保住亚季军席位,总市值分别达到1181.86亿元和670.50亿元。相较2015年,2016年仅有中国重工和上港集团的总市值超过千亿元。
“空降”第4位的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旗下的中国动力。伴随着“北船”动力资产的注入,原风帆股份于2016年5月10日更名为“中国动力”,活跃于中国港航船业资本市场,总市值达到540.37亿元。中海油服排名第5位,总市值为499.15亿元,排名较2015年上升1位。
完成更名的中远海控(原中国远洋)和招商局港口(原招商局国际)分别以469.42亿元和443.26亿元市值列居第6、7位。其中,中远海控排名降2位;招商局港口连续3年居稳。排名第8—10位的上市企业分别为:市值为413.02亿元的中国船舶、市值为359.38亿元的中集集团和市值为340.89亿元的海油工程。相较2015年,上述3家企业排名均无变化。
除业务完成转型的中远海发和览海投资外,还有多家企业在2016年度挥别港航船业务。因涉及资产重组和业务转型,这些企业经历了较长时间停牌,一定程度上规避了2016年接连几次“股灾”的“侵害”,市值呈现逆市表现。具体来看,业务转型“供应链投资”的天海投资在2016年市值榜排名第15位,与2015年持平;转型“大数据”的中昌数据(原中昌海运),排名由2015年的第53位上升至第40位;被江苏信托借壳的*ST舜船排名第32位(2015年排名第58位)。
与此同时,“增发”成为弱市中上市企业最青睐的融资手段,通过增发,中昌数据总股本由2.73亿元增至4.18亿元,*ST舜船由3.75亿元增至8.95亿元。
航运市值大溃退
2016年,航运企业继续在行业低迷中谋求转型以摆脱困境,审时度势之下,无力支撑的企业最终选择对航运“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天海投资继2015年更名后,进一步强化投资功能,弱化航运业务,并于日前将所有航运资产作价156.07万元置出,加之收购全球最大IT分销商英迈的市场利好影响,交投活跃,2016年稳居市值榜前列。
干散货运输市场深度冻结,中国A股市场唯一一家主营干散货运输及疏浚业务的民营上市企业——中昌海运过去两年业绩连续为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中昌”;后剥离船舶资产,于2015年业绩和净资产转盈,摘星脱帽;随后经资产重组转型互联网服务商,更名为“中昌数据”,目前将剩余全部航运资产作价1.6亿元出售。
另一家谋求转型的航运企业——长航凤凰,其重生路走得更为艰险。2015年年底长航凤凰携80亿元规模的借壳交易高调回归,并欲转型航道疏浚业务,但终因大股东项目未获审核通过而终止借壳方案。无缘利好,长航凤凰股价连线下跌,2016年市值仅为78亿元,较2015年的153.74亿元,大幅下降49%,排名亦滑至第37位。
2016年中国A股市场暴跌,在上海、深圳上市的航运企业市值大幅缩水,台湾航运企业“捡漏补缺”。从市值排名前十的航运企业来看,香港地区1家;台湾地区2012年以来首次入围并占据2席;大陆企业7家,其中航运央企4家。排名前十航运企业的总市值达到1872.35亿元,较2015年的2754.10亿元大幅缩水32%。除业绩表现稳健的海丰国际市值保持增长外,其他9家企业业绩均不同程度下滑。
市值跌幅居前的当属航运央企。此前,原中远与中海集团合并重整的利好消息支撑下属上市企业股价持续攀升,但伴随靴子落地,市场逐渐回归冷静,加之在“灾年”,股价整体呈现较大跌幅调整。2016年,中远海运集团成立,业务重整后,航运业务由原来的4家上市企业变为3家,并进行了统一品牌更名:集运板块——中远海控(原中国远洋),能源运输板块——中远海能(原中海发展),特种运输板块——中远海特(原中远航运)。
具体来看,中远海控2016年市值达到469.42亿元,虽仍为排名最高的航运企业,但较2015年的962.2亿元,大幅缩水51%,亦远远低于2014年的632.03亿元;中远海能238.28亿元,较2015年的362.06亿元,同比下降34%,排名由第13位降至第16位;中远海特创造市值135.45亿元,较2015年的180.03亿元,同比下降25%,排名下降3位至第28位。另一家航运央企——招商局集团旗下招商轮船以268.15亿元的总市值位居2016年航运企业排名第2位,但较2015年市值大幅缩水近120亿元,同比下降逾30%,整体排名下降1位至第13位。
相较2015年,在香港上市的东方海外国际市值降幅有所放缓,以176.73亿元的市值排名下降1位至第22位,跌幅7.9%( 2015年为12.81%)。
在大型航运企业无不亏损的当下,海丰国际算得上是颗耀眼明星。2016年,海丰国际创造市值101.81亿元,增幅近19%,排名上升9位至第30位,并跻身中国航运企业市值排行前十行列。
首次入席航运企业前十的两家台湾航运企业为长荣海运和万海航运。2016年,长荣海运市值达到84.17亿元,同比下降8.61%,但排名由2015年的第37位升至第34位;万海航运创造市值77.59亿元,较2015年变化不大,排名由2015年的第40位升至第38位。台湾另一家航运企业——阳明海运2016年市值为31.2亿元,大幅减少18亿元,排名下降7位至第58位。
港口业看齐盈利
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平庸”阶段,港口发展面临新要求与新挑战。航运联盟化趋势初见端倪,中国港口行业纷纷瞄准港口之间、航运企业之间的联盟趋势,推进港口集群化发展。
2016年排名前十港口企业总市值3850.97亿元,较2015年的4564.85亿元缩水近16%。上港集团以1181.85亿元的市值稳居港口企业市值第1位,在港航船企整体排行榜中名列第2位,但较2015年的1545.68亿元市值大幅下降24%。同在长三角地区的宁波港,2016年与2015年的市值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2015年8月宁波舟山港启动整合,停牌时间延续至2016年2月底,之后股价在弱势下多次向下调整,2016年12月26日报收5.09元/股,较最高点8.16元/股跌幅超38%。2016年宁波港市值大幅滑落至670.50亿元,跌幅近36%,为市值前十位港口企业跌幅之最,但整体排名保持在第3位。
综合码头运营商招商局国际在招商局集团战略重组背景下,专注全球化码头运营,更名“招商局港口”。2016年,招商局港口以443.26亿元的市值,在港口企业市值中排名第3位,整体排名保持第7位,连续3年没有变化。另一家公共码头运营商——中远海运集团旗下中远海运港口(原中远太平洋)创造市值208.42亿元,较2015年变化不大,排名下降1位至第19位。
2015年,港口企业已经呈现资本市场“贬值”,2016年,在港口企业市值前十位的企业中,仅有3家企业市值正向增长,其中大连港、深赤湾和皖江物流分别以286.37亿元、251.80亿元和227.45亿元的总市值位居港口企业市值排名第4-6位,较2015年市值分别增长22%、114%和20%,整体排名均有提升。具体到深赤湾,在大环境不利的背景下,深赤湾争取新航线弥补联盟调整,并推动物流服务升级,港口吞吐量实现逆市增长,2016年上半年和前三季,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正向增长。在资本市场,深赤湾股价整体企稳小幅震荡,年底时因多年持续高派现,吸引险资举牌,放量暴涨,致使市值大幅增长。
整体来看,港口企业市值与业绩表现呈现正相关。2016年,唐山港保持业绩强势增长态势,前三季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超30%和15%,在利好影响下,2016年唐山港创造市值184.62亿元,排名上升3位至第21位;东北地区的营口港和北方最大港口天津港,2016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未扭转负增长趋势,市值大幅缩水,跌幅分别达到25%和11%,排名亦有所下降。
外贸不振,行业深度低迷,吞吐量下降,港口企业整体乏善可陈。支撑港口行业受益的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战略炒作热点下降,港口企业自身的经营运作成为获得资本市场关注和看好的主要因素。内河港口南京港在集装箱吞吐上继续深化与上港集团合作,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入宁等,均为南京港在二级市场的利好;青岛港积极拓展港口金融新业务,保障业绩增长,2016年南京港、青岛港市值分别增加约180亿元和32亿元。
船舶海工续低迷
2016年,船舶海工企业依旧作“困兽之斗”。以“南北船”为主力的造船央企业务重整和“南北船”整合传闻成为支撑中国资本市场船舶板块走势的炒作热点。2016年以来,“南北船”继续推进资产证券化,并在上市企业层面进行资本运作,截至目前,“南北船”上市企业的平台功能均已清晰。
在资本市场,“北船”旗下的中国重工以1360.60亿元的市值连续3年稳居市值排行榜首位,同时也是造船海工行业市值唯一超越千亿元的企业,但较2015年1770.06亿元的市值大幅缩水逾23%;新整合而成的动力平台——中国动力平步青云,2016年创造市值540.37亿元,因涉及重大资产注入,其两次定向增发股本,总股本由5.37亿股大幅增至17.39亿股。“南船”方面,中国船舶和中船防务整体排名没有变化,分别位居第8位和第11位,但市值同比均有所减少,分别为413.02亿元和323.36亿元,较2015年缩水15个百分点。
在国际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依旧在低位徘徊,海工市场自2015年一蹶不振之后未见好转,海工类上市企业市值继续整体锐减。中海油服2016年市值由2015年的584.03亿元降至499.15亿元,同比下降15%,但排名重回前五;中集集团市值由2015年的455.97降至359.38亿元,排名不变;海油工程2016年市值同比下降17%至340.89亿元,排名不变;振华重工创造市值195.91亿元,同比下降15%,排名下降3位至第20位。
2015年船配类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脱颖而出,2016年从总市值来看依旧“抢眼”。市值排名前八的船舶海工企业市值无不缩水,钢构工程和天海防务(原上海佳豪)市值则在2016年实现正增长,分别由2015年的101.28亿元和71.77亿元增至135.47亿元和99.25亿元,增幅同比分别达到34%和38%。两家企业总股本亦因重大资产注入而大幅增长,钢构工程经过两次增发总股本增加2.58亿股,排名上升9位至第27位;天海防务原为主营船舶设计的民营企业上海佳豪整合天海防务资产后更名,2016年增发股本1.3亿股,再次跻身船舶海工企业市值前十,总排名由2015年的第44位升至第31位。
整体来看,2016年排名前十的船舶海工企业总市值达到4267.39亿元,连续3年跌滑,船舶海工行业颓势尽显。目前来看,“去产能”已成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的中国思路,2014年以来,中国民营造船企业和地方国有造船企业因经营不善,倒闭不断,客观上压缩了部分造船产能。当下,在国企央企改革背景下,中国造船央企的“去产能”动作日渐频繁。2016年,中船重工集团启动北方地区6家造船企业整合,优化配置造船资源;中远海运集团年底启动造船板块整合,新成立的中远海运重工明确提出压缩造船产能目标。
---------------------------------------------------------------------
编制说明
《2016年中国港航船企市值排行榜》列举了所有在大陆、香港和台湾证券市场上市的、主营业务为航运、港口、船舶及相关行业的上市企业,并按照总市值大小进行排名。排名方法为:以企业在2016年12月26日收盘时的总市值为标的,并以此标的进行排名。总市值计算方法为:分别计算上市企业的人民币市值(A股)、港元市值(H股)、美元市值(B股)和新台币市值(台股),再进行累加排序。各货币市值计算方法为:单位股票价格×该货币发行股份数量。为方便统计,非人民币市值全部转换为人民币,港币、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兑换以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依据;新台币与人民币的汇率兑换以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新台币与人民币兑换中间价为依据。
特别说明:本次榜单共对在上海、深圳、香港和台湾上市的73家港航船上市企业市值进行统计。对比2015年排行榜,中海集运(已更名中远海发)和中海海盛(已更名览海投资)两家企业因航运资产和业务予以剥离被剔除;中国动力因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动力板块资产的注入予以纳入。此外,有9家上市企业涉及主营业务变更,企业名称亦相应调整:原中国远洋变更为中远海控、原中远发展变更为中远海能、原中远太平洋变更为中远海运港口、原中远航运变更为中远海特、原上海佳豪变更为天海防务、原中远国际控股变更为中远海运国际、原招商局国际变更为招商局港口、原中海船舶变更为中海重工、原*ST中昌变更为中昌数据、宁波港全称变更为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