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王宇在评价中欧达成的纺织品协议时说,新协议最实际的意义在于“中欧纺织品贸易前景变得明朗”,纺织品企业对欧洲的出口也将因此而“心里有底”了,在接到欧洲订单的时候不再犹豫。
欧盟承诺的对十大敏感产品确定增长基数,并按照每年8%至12.5%的增幅确定中国对欧出口数量,这一做法实际是希望中国在用“自限”替代“他限”来控制出口数量。
那么,企业接下来将关注商务部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分配欧盟给出的“出口增幅”。商务部官员昨向记者证实,有关对欧纺织品出口额度的分配细则正在制订之中。
企业将观望政府对欧出口政策细则
王宇说,按照备忘录,欧盟承诺了对中国的十类“敏感纺织品”确定合理基数,并按照每年8%至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
虽然这一额度比如果遭遇“设限”的进口额度要大许多,但毕竟还是有一个数量的限制摆在那里。“企业对这一出口数量限制是‘一哄而上’地抢出口呢,还是由政府来采取一定的分配细则?”王宇分析说,如果政府不采取分配的措施,不到年底,出口额度就会用完,而企业之间可能会出现因为缺乏自律、抢着出口而出现恶性竞争、压低价格的混乱局面。他推测说,因此,政府部门有可能会出台一个类似分配机制的政策,来“自限”并同时平衡各个省份及企业之间的出口额度分配。
商务部可能采取有偿招标形式来分配对欧出口份额
宝佳制衣(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永禄昨天推测说,“我认为,商务部一定会在近期出台一个分配细则来控制纺织品对欧出口。而且这一细则很可能用有偿招标的形式进行。”他透露说,自己已经接到通知在周一参加外商投资协会召开的征求纺织品出口企业意见的会议。作为以生产内衣裤为主的纺织品出口企业,宝佳制衣主要面对的是欧美市场。常永禄告诉记者,在今年配额取消前,由于之前的情况不明朗以及后来针对内衣的“设限”呼声不断,从去年底开始,这家著名的内衣裤生产企业接到的订单数就大幅下降。
常永禄说,“我们认为20-30%的增长比例对内衣出口来说是比较合适的,虽然8-12.5%的增长比例十分有限。”但他也承认,“政府已经为企业付出了最大努力,不管怎样,至少我们的出口份额被确定了下来。”
对于是否会出现“抢出口”的情况,常永禄表示“不好说”。因为有一些企业在此前没有接到订单,生产一度陷入停顿状态,即使想“抢出口”也可能没有库存。但是也有许多企业对未来的出口前景表现出担忧,害怕纺织品出口重蹈恶性竞争的老路。
纺织品企业要履行行业自律
从全球纺织品贸易取消配额起,一些大型纺织品企业一直在向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呼吁进行“行业自律”。商会在今年年初发出行业自律的规则。在中国与欧盟签订该协议后,要求行业进行自律的呼声再度响起。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在昨天晚间发出的声明中说,中国企业应当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行业自律,避免贸易摩擦的产生和升级。
中国纺织品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在接受采访时说,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中国纺织品企业要想应对好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唯一出路就是把自己做强、做大,依靠技术进步,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设计和开发。“此外,产业系统内部行业自律也十分重要,企业要把好自己的社会责任、知识产权和质量关。”
中欧解决纺织品争端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教授表示,中国与欧盟刚刚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了一致,这对今后中国解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争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这次磋商的结果体现了双方综合利益的平衡,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这次争端的妥善解决,不仅意味着双方纺织品贸易摩擦得到了缓和,而且有利于中国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同其他贸易伙伴解决贸易争端,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中美在这一领域的磋商有望近期取得进展
张汉林认为,在中欧就纺织品问题达成一致的推动下,中美在这一领域的磋商也有望在近期取得进展。他说,中欧达成一致,显然对中国国内的纺织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然而,国内产业仍然需要对可能面临的困难有清醒的认识,在扩大产能及出口方面持谨慎态度。如果中国纺织企业因此而放松在结构调整和出口控制方面对自身的要求,可能还会重新面临新的外部考验。
达成协议对树立解决争端良好机制有帮助
中国社科院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说,中欧就纺织品贸易争端达成协议对于澄清造成争端的根源以及树立解决争端的良好机制都会有所帮助。随着双边贸易关系的日益密切,各种各样的纠纷也会越来越多,但只要双方可以平等协商、释放善意,以双赢互利为目标,就能够找到平稳解决争议的方法。
媒体评价
法国《解放报》援引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话报道说,中欧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是个“双赢”的举措。该报说,中欧双方都是负责任的贸易伙伴,纺织品贸易协议的达成“埋葬”了一次贸易和外交危机。《费加罗报》则援引曼德尔森的话报道说,中欧纺织品贸易协议的达成给了欧盟纺织工业以调整的时间。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曼德尔森的话说,该协议的达成表明,中国在确立自身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地位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种建设性的态度。这充分表明中国是以一个负责任的、有价值的合作者姿态参与全球经济的。中欧之间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势必对美国形成压力,迫使美国考虑与中国达成类似协议。据新华社电
企业反应
协议为中欧纺织业赢得了调整时间
浙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第一大省,这个省的纺织界在获悉中国与欧盟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协议后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协议为中国纺织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出口环境,同时,也为中国和欧盟双方的纺织工业赢得了调整时间。
这个消息对于企业而言是个利好
浙江中大股份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欧美市场的业务员郭海萍说,这个消息对于包括她所在的老牌外贸公司而言是个利好。这意味着,中国为营造一个平稳的过渡期,必将首先形成一个国内的约束机制,使出口产品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符合一定的比例和规范。而拥有稳固客源和订单数,以质而不是以量取胜的老牌外贸企业也必将因此而受益。
协议减少了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肖贵玉说:“对于我们企业而言,中欧纺织品贸易协议的最大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可以预见的外部贸易环境,减少了因为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巨大风险。”
协议达成为国内纺企提供稳定环境
华源集团副总裁钱锋说,这次新协议的达成,为国内纺企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有序的贸易环境,大大消除了近来业内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感。
达成协议是“双赢”之举
天津纺织集团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宁津云说,该协议互惠互利,无疑将使中欧实现“双赢”。纺织品贸易只是中欧双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纺织品贸易争端的合理解决,有助于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增进中欧之间业已建立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据新华社电
原因分析
中国和欧盟缘何首先达成协议
新华社电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世纪发展研究院教授、经济合作研究所所长、中国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首席反倾销律师于永达表示,中国和欧盟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相关协议是相互妥协的结果,是必然的,也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一个协议。
于永达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意味着我国外贸进入了一个新的“博弈”阶段,期间纺织业应当是我国获取利益的一个行业,这也是我国在其他方面的让步换取来的,是我国企业应当合理享有的权益。但是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种种考虑,希望对一些国际竞争力已经减弱的产业如传统的纺织、钢铁业进行保护,减慢这些行业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这就导致双方产生了摩擦。
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和欧盟首先达成协议时,于永达说,美国首先提出“特保”措施,名义上是保护全球产业、促进全球贸易秩序完善、维护国际市场公平发展,事实上是为了保护自身相对落后的产业,欧洲国家是“跟着美国跑”,想分享一杯羹,但欧洲国家在中国市场上的利益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如果争端激化,欧洲受到的伤害将比中国甚至美国受到的伤害要大得多,这就决定了双方达成协议的必然性。
于永达说,中欧方面需要设计一个更长远的发展机制,推进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这种机制对双方都有好处。目前双方已经确立了高层协商的有效机制,有必要将这种机制向更深层次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