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总署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中国贸易顺差仍保持在263亿美元的高位,接近10月份27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时,今年1月至1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9690.9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中国庞大的贸易顺差与国际分工、经
济全球化及中国出口能力增强等有关。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制造”以低端、低价格产品、数量扩张开拓国际市场的模式亟待改变。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
从2002年中国政府提出“鼓励和支持扩大出口”,到今年的“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这背后是中国外贸形势的变化和统筹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
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破万亿美元。据商务部预测,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超过2.1万亿美元,累计贸易顺差将达到2500亿美元。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国际贸易摩擦压力加大等问题凸显。
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至2007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摩擦调查358宗,主要与纺织、机电、化工、玩具、食品等多个行业有关,受影响出口总额超过90亿美元。
“中国迫切需要企业通过技术、观念创新,并更多地借助高质量、高技术产品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说。
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产品以其物美价廉而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青睐。“中国制造”的鞋、玩具、纺织品等均占全球市场的首位。
然而,中国出口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由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商品中仍存在高污染、高能耗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不高等。
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至8月中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293.64亿美元,其中轻工顺差占全国的近八成。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说,中国轻工出口靠的是比较优势、外向型优势,而缺乏竞争优势和创新型优势。
为缓解外贸顺差带来的矛盾,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从今年7月1日起,中国对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进行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其中包括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的产品和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
海关统计显示,政策调整涉及商品总体出口增幅9月开始出现回落。9月全国政策调整涉及商品出口值396.5亿美元,同比增长21.4%,比1月至8月增幅减缓9.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