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两年前吉林省治超工作刚刚开始时的浩大声势,在最近的一段时间,治超在媒体上的声音小了,在淡出宣传视野的同时,它似乎不再成为公众眼中的焦点事件。那么,治超工作真的不再有动作了吗?它真的已经大功告成了吗?还是在转入常态工作之后,正在酝酿下一轮的治理风暴?为此,记者日前来到吉林省治超工作的牵头单位——省交通厅进行了采访。
省交通厅治超工作具体负责部门——省公路管理局,正在准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治超工作不但没有终止,反而正在步步深化,我们将针对薄弱环节,在今年进行更加有效的治理。
首先还是用一组数字来总结一下去年的工作吧。到2005年年末,全国平均水平的车辆超限超载率被控制在10%左右,吉林省的这一指标是1%;全国85%以上的“大吨小标”车辆恢复核定吨位,吉林省的更正率达到了87.6%。这项工作,吉林省已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为了取得这份佳绩,吉林省去年共投入使用27个固定检测站点,7个临时检测站,42个公安治安卡点。全省交通和公安部门共投入执法人员19.0882万人次,全省工商系统共出动执法车辆481台次,出动执法人员3200人次,共检查汽车修理企业210多家、个体汽车修理业户430多家、个体汽车配件商店170多家、检查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10家。清理出无照经营汽修企业180多户、超范围经营20户。治超工作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引人注目的是,作为治超工作的一个“结果”,全省运价由治超前的0.38元/吨公里升至0.46元/吨公里,上升21.1%。一般而言,任何东西的价格上涨,总是像油价上涨一样,让多数人不太喜欢。而如何看待运价的上涨,则是我们理解治超工作重大意义的一把钥匙。
两年前,记者曾全程参与了吉林省打击公路超载超限行为的战役。那时,全社会的运输企业都在恶意竞争,你不打折我打,谁不打折谁先死,最后大家都死。但在当时,全社会的运输需求方,都沉浸在运输费用极低的喜悦里。为了迎合需求方,运输企业大吨小标,15吨的车,改装后能运50吨、甚至80吨,表面看,满足了客户需求,但从长远看,虚假的运输低成本现象,最终却使谁也没有得利:运输需求方以低成本实现了业务发展,但在价格“归位”后,造成了成本管理的严重不适应;至于运输企业和国家公路破坏及税费上的损失,更是无法估算。虚假的价格体系,终归因不符合市场实际而没有生命力。
运价上涨不是坏事,作为一种价格回归这是理所当然。而治超工作今年仍将继续,这无疑是为了保护我国运输市场长治久安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必然措施。
按照国家要求,结合吉林省实际,明年吉林省的治超工作,将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形成各个部门更有效力、通力协作的局面和工作格局。将立足源头管理和长效治理,在加强路面执法的同时,逐步把工作重点放到源头管理上来,派驻人员深入运输市场、货运站场和厂矿企业,加强运输装载环节的监管,增强运输业户和企业的责任意识,确保超限超载车辆不出站场和市场,从源头消除违法行为,减少路面执法的压力。
吉林省今年治超工作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借助科技手段,坚持科学治超。一方面,统一站点设置标准,购置先进的称重检测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测精度,确保认定结果的公正性,避免因检测误差而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另一方面,在抓好站点硬件建设的同时,将在治超站点配备统一的治超信息管理软件,规范执法行为,确保违法车辆记录等治超信息,能够实现上下互通、部门共享,同时也便于在运输市场监管环节对其依法处罚。
有一点可以肯定,对那些心存侥幸的超限超载运输者,今年的日子将会“相当”不好过,因为无论在省内还是在省外,管理者执行的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治超工作机构不减、经费不减、力度更大,并将严厉打击暴力抗法行为。2006,治超的号角已经吹响。